跳至正文

共生:从母婴关系到成人世界的隐秘心理

共生:从母婴关系到成人世界的隐秘心理

共生,最初是母婴之间的自然状态。

在婴儿0-6个月的阶段,母婴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称为“母婴共同体”。婴儿会把自己和母亲看作一个整体,甚至把母亲的乳房、情绪都视为自己的延伸。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会意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也不会关心母亲的喜怒哀乐。

然而,这种共生现象并没有随着婴儿的成长而自然消失。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在成人世界里,“共生”已经广泛存在于母子、父子、夫妻等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一种隐秘且常见的心理现象。

家庭中的“巨婴”共生现象。

“妈宝男”是母子共生的典型案例。母亲将儿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当儿子结婚时,母亲往往会对儿媳妇心生敌意,觉得对方“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这种心理源于“巨婴”状态下的共生心态:

• 母亲不会把儿子看作独立个体,而是认为:“既然儿子是我的,那我说什么他就该听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 儿子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愿,否则就会被指责为“不孝”,而母亲则永远是“权威”。

这种共生特性往往不是家庭中个别人的问题,而是集体性的心理现象。当家庭成员大多处于共生关系中,父母会把儿女视为自己的延伸,儿女的行为被认为必须可控且符合父母意愿。一旦出现冲突,无论对错如何,儿女总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而父母的权威则被孝道文化进一步强化。

“孝”的另一面:顺从与愚孝。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实际上维系着这种“巨婴”状态。

“孝”的本质是“顺”,它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甚至将父母凌驾于真理之上。《礼记》《孟子》等经典中,都强调了“父母胜过真理”的观念。这种文化在无形中支持了父母掌控孩子的逻辑,进一步加深了家庭中的共生关系。

尽管孝道文化有其积极意义,但其中的“愚孝”却阻碍了个体的独立成长,使得父母和子女的共生关系难以打破。

从家庭到社会:共生的延续。

共生不仅存在于家庭之中,也体现在特定年代的社会文化中。集体主义就是一种更广泛的“共生”:

•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个体行为必须以集体利益为优先,个体思想也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

• 个体被看作集体的一部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甚至不存在“独立人格”的概念。

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洪水来袭,一名青年为抢救集体的一根电线杆而牺牲。事后,大家展开激烈争论:“这值得吗?”最终的结论是:“别说是电线杆,就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值得去抢救。”

这样的逻辑,正是共生心理在社会层面的极端表现。

共生的代价:失去独立人格与自我。

共生关系让个体丧失独立的人格与自我意识,变得依附于长辈、家庭或集体意志。

• 对于被支配者: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

• 对于支配者:他们看似掌控了一切,但却因无法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变得面目狰狞。

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哪一方,都很难真正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与完整。

破局:从共生到独立。

理解共生心理的根源,是迈向独立人格的第一步。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社会文化,只有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性,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健康、更自由。

共生不是错误,但当它延续到成年阶段时,就成为了一种阻碍发展的心理枷锁。突破共生状态,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走向成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