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国学根基:儒家思想在科技语境下的再审视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科技的触手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然而,现代性困境也随之而来,人本主义过度释放人的欲望,消费主义趁势兴起,人们在欲望的泥沼中挣扎,物质的充裕未能带来心灵的满足,反而陷入了实现欲望后的空虚与未实现时的煎熬之中。经济形势的波动更是加剧了这种精神层面的困境,各个行业内卷严重,竞争趋于低端化与小人化,仿佛一场没有尽头的消耗战。
在国内,关于儒家思想的讨论热度颇高且争议不断。当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现代性困境的应对之策时,一些人却将矛头指向儒家思想,认为中国面临的困境是儒家思想清算不彻底所致。但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儒家文化的价值挖掘与传播,如通过一系列文化节目弘扬儒家经典,孔子学院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这是因为现代性困境的根源是人的欲望放纵,而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下难以彻底根除,儒家的重德修身理念在历史上一直是约束欲望的有效方式。
一直以来,儒家与科学的关系备受争议。有些科学主义者指责儒家导致中国古代未能产生科学。但从全球文明的视角来看,众多文明都与近现代科学的诞生失之交臂。西方文明中,仅有希腊具备科学思维产生的一些关键要素,可即便如此,近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在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兴起,促使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后才得以蓬勃发展。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并非与科学绝缘,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实用科技的发展,像古代的纺织技术改良、陶瓷工艺的精进等,都离不开儒家思想影响下人们对改善生活的追求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饱经磨难的屈辱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试图自救却未能成功扭转局势,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巨额赔款,让当时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与迷茫之中,进而将这种痛苦转化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极端否定,甚至出现了废汉字这样激进的想法。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以儒家的阳明心学为内在动力源泉,成功学习西方科技与制度,实现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并且将儒家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建设中,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也都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儒家思想的价值,实现了经济腾飞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在科技语境下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会发现其在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儒家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念可提供新的思路。科技人才首先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才能在团队合作(齐家)、行业贡献(治国)以及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平天下)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一些大型科研项目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协作与奉献精神就如同儒家倡导的修身与齐家理念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攻克科技难题。
从科技与社会关系来看,儒家的 “和为贵” 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科技的发展不应破坏社会和谐与生态平衡,如在新能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科技进步,避免因科技发展引发社会矛盾与生态灾难。
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重要根基,在科技语境下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潜力。通过重新审视与合理挖掘,儒家思想能够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独特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支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