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事物本质的漫漫征途中,第一性原理思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这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苏格拉底开启的哲学新时代之后,亚里士多德虽师从柏拉图,却秉持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的理念,追求着更为纯粹的知识与哲理。他提出的 “第一性原理”,区别于自然学和数学,是一种更为根源性的 “第一哲学”,从道理和时间的双重维度上,探寻事物最起始的依据。
马斯克,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深受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启发。他从量子力学中领悟到反直觉思维的价值,进而推崇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在他眼中,这种思维习惯是对传统类比式思维的突破。类比思维或许能带来一定的创新,但往往只是在既有经验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第一性原理思维则是刨根问底,追究最原始假设和最根本性规律。就像他在火箭制造领域的探索,当面临火箭造价高昂的难题时,他没有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而是深入思考火箭成本的构成。发现燃料成本仅占 1%,而火箭只能使用一次才是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于是,他大胆设想制造可回收火箭,试图将火箭价格大幅降低,这一想法正是基于第一性原理思维,打破常规假设的自我约束,从根本上重新审视问题。
在中国文化里,类比、比喻思维较为常见,如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等表述。然而,在追求事物本质的道路上,第一性原理思维更强调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探寻。物理学家们致力于寻找如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宇宙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了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基石。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不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延伸和拓展,而是实现从一条曲线到另一条曲线的跳跃,从一个轨道向另一个轨道的跃迁。它让我们从最本质、最基础的内核出发,不依赖横向比较和经验累积,遵循严密逻辑,剥开层层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
竺可桢从气候变化角度研究中国王朝更替,科学家从病毒或营养结构等视角剖析王朝兴衰与战争,这些都是第一性原理思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成果。它们超越了表面现象的关联,深入到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联系之中。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遵循着成本法则。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虽然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但从第一性原理来看,往往是违背常理和高概率事件的荒诞情节。我们应理性看待,不被低概率的诱惑所迷惑。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积极学习和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无论是面对复杂的科学难题,还是日常的决策困境,都尝试从根源上去思考、去分析。摒弃捷径式的类比思维,勇敢地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如此才能在寻找真谛的旅程中不断前行,洞察事物的内在奥秘,创造出更具深度和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