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的广袤天地里,存在着一种独特而迷人的现象 ——“不可说”。它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难以触及,却散发着令人心醉神迷的光芒,吸引着我们不断探寻其深邃的内涵。
冯友兰先生笔下的真风流之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兼具。其玄心能超越自我,洞见可直逼事物本质,而妙赏所触及的美之高深微妙处,往往是 “不可说” 的。如庄子所言:“道可得而不可见”,因不可见,故不可说,这 “不可说” 并非虚无,而是蕴含着至真至美的 “真有”。梁任公与顾随讲授诗词赏析时,面对绝妙好词,仅能言 “好,真是好”,再多言语便觉无力,此为妙赏之 “不可说”。这种 “不可说” 的美,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的深刻体验,它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等待着被敏锐地感知。
文艺作品中的 “不可说”,常与情感的深沉和细腻相连。真风流者的深情,是对宇宙人生的悲悯与同情,这种情感广袤而深沉,难以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当我们阅读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宝黛之间那份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其间的种种细腻心思与深情厚意,岂是言语能够完全道尽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波澜,读者虽能心领神会,却难以用确切的语言将其精准地传达出来,这便是情感层面的 “不可说” 之美。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余韵,皆为 “不可说” 之美的呈现。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留白之处看似空无一物,却能让人感受到山川的悠远空灵、云雾的缭绕变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留白所营造出的意境,是画家刻意为之却又无法用画笔直接描绘的,它需要观者凭借自身的感悟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同样,在一首动人的乐曲中,最后的余音袅袅,余韵悠长,那渐渐消散的音符仿佛带着未尽的情思,让听者沉浸其中,久久回味,而这余韵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亦是难以用言语清晰阐释的。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有时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那些难以言表的意蕴。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全诗充满了各种晦涩的意象和隐喻,如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初读时让人费解,但深入探究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精神荒芜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忧虑。这种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正是文学作品中 “不可说” 之美的典型体现。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感知力,才能穿透文字的表面,挖掘出其深层的内涵。
然而,文艺作品中的 “不可说” 并非完全无法触及。读者、观者和听者可以凭借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受到那难以言表的美好。当我们沉浸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时,或许无法用言语清晰地阐述其魅力所在,但我们的心灵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震撼与感动,这便是 “不可说” 之美的力量。
文艺作品中的 “不可说” 现象,是文学艺术领域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它让我们明白,在追求语言精确表达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那些超越语言的美好,在无声处聆听心灵的回响,在留白处领略无尽的意蕴,在余韵中品味深沉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文艺作品的博大精深,让那些 “不可说” 的美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