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就如同庄子所讲的那个故事。同样的护手药方,在洗衣人家手中,它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一年所得不过几金;而到了客商手里,却能在吴越水战中发挥关键作用,换来吴王的封赏。这一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同一事物在不同人手中因使用方式和视角的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古老的故事,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比比皆是。当我们将视野拓宽,会发现从基础学科研究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因 “有用” 与 “无用” 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走向。基础学科研究往往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探索,以及太空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观测,短期内看不到实际的回报,然而这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是为了拓展知识的边界,从更大的系统来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实用主义充斥内心的情况下,很多人陷入学以致用的陷阱,只着眼于当下的实际应用,限制了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就如同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却忽略了其可以做成小舟浮游江湖的可能性。
再看历史上的名臣良将,他们大多具备处理繁琐事务的 “繁巨之才”,在朝廷、军队等实际事务中,凭借着经验和多线程缜密思维,协调各方关系,成就一番事业。他们所遵循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概率法则,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传承传统,在特定的地域和团体中脱颖而出。然而,这种务实的追求与科学家所需的纯粹探索精神有所不同。科学家一旦陷入应用的泥沼,就难以保持思维的开阔与纯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真理的追求中。
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难以用常规的计划去实现,那些怀揣着兴趣默默探索的天才,或许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高薪或完成任务,而不是源于内心的热爱,这也导致了我们在科技创新等领域与其他民族的差距,就如犹太民族在诺贝尔奖上的突出成就,而华人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学以致用,忽视了兴趣主导的探索精神。
总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有用” 与 “无用” 的观念,摆脱实用主义的短视,从更大的系统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待事物的价值,鼓励人们基于兴趣去探索未知,或许能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 “护手药方” 发挥出封侯拜相般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