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基础研究的价值:为什么它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在当今追求实用与功利的时代浪潮中,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被人们低估甚至忽视。然而,事实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基础学科研究常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其学习和研究在短期内看似毫无用处,甚至未来的应用方向也不明确。比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研究,以及美国发射的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探索,这些耗费巨大的项目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它们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开拓了边界,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一旦陷入 “学以致用” 的陷阱,科学家便难以纯粹地进行探索。当以应用为出发点时,科学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以确保其 “能用”,这会限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麦哲伦虽理论依据无误,却未完成环球航行;牛顿若以登上月球为目标,其思维恐难以拓展至宇宙维度。而西方学界很早就洞悉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是例证。我们应认识到,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实用,否则将陷入短视的困境。
实用主义的短视还体现在诸多方面。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而庄子却看到其可制成系于腰间的小舟浮游江湖。这正如基础研究,看似无用,实则有着无限的可能。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当下的实用标准来评判事物的价值,否则将会错失许多潜在的伟大发现。
兴趣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伟大的事业往往难以按计划实现,基础研究更是如此。那些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纯粹兴趣的研究者,如同隐藏在普通人中的天才,他们静悄悄地探索,不为功利所动,只为满足内心的好奇与热爱。正是这种兴趣的引领,使得他们能够在基础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增添珍贵的财富。
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用主义充斥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常常以能否快速见到实际效益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这使得基础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然而,我们应该明白,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占比众多,而华人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 “学以致用”,导致许多有潜力的研究者过早地放弃了对基础研究的探索。
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有力武器。它虽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却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摒弃实用主义的短视,重视基础研究,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