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与知识的广袤领域中,实用主义宛如一片迷雾,悄然笼罩,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或许正扼杀着伟大的发现。
基础学科研究往往专注于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探索,以及天文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研究,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应用价值,投入巨大却无即时回报。然而,这看似无用的探索,实则蕴含着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一旦科学家陷入 “学以致用” 的陷阱,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实用价值,便会被无数现实因素所束缚,难以纯粹地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与更伟大的科学成就失之交臂。
实用主义会限制我们的抽象能力。当科学家执着于应用时,思维便会被局限在如何确保成果 “能用” 的框架内。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虽理论无误却未能完成,牛顿若以登上月球为出发点,其思维恐怕难以拓展至宇宙维度。当代引以为傲的电商、外卖、共享经济等,不过是普通的市场应用行为,若仅因这些应用而沾沾自喜,却忽视了背后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索与理论突破,无疑是短视的表现。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实用主义还导致了短视行为。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而庄子却指出其可制成小舟浮游江湖。同样的 “护手霜” 配方,有人仅用于洗衣糊口,有人却借此封侯拜相。这表明,实用主义视角下的 “无用”,或许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有着独特的 “大用”。我们不能因一时看不到事物的实用价值,便轻易否定其潜在的意义,否则可能错失诸多伟大的发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难以用既定的计划去实现。那些具有开创性的伟大发现,往往源于个体对未知的纯粹兴趣与探索欲望。当实用主义充斥内心,人们往往为了功利性的目标去学习和研究,将知识视为获取利益的工具,而非出于内心的热爱与好奇。这样的环境下,天才们潜藏在普通人之中,却难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的兴趣,那些可能诞生伟大发现的火花便在功利的喧嚣中悄然熄灭。
此外,实用主义在社会中的盛行,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验的积累与应用,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事务。然而,这种对经验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新领域、新理论的大胆探索。培养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路径,与培养传统意义上的 “人才” 截然不同。中华民族因实用主义思维,使得许多学子为了高薪或完成任务而读书,而犹太人相对更注重纯粹的知识追求与智慧启迪,这或许也是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总之,实用主义如同隐藏在科学与知识探索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需警惕其对伟大发现的扼杀,秉持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挣脱实用主义的桎梏,方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伟大的发现得以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