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无用知识的大用途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追求学以致用,认为所学知识必须能立即产生实际效用才有价值。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用途。
基础学科的研究常常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研究,以及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耗费巨大却似乎与当下的实际应用相距甚远。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推动着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不断深入,为未来的科技突破奠定基础。若科学家们一味陷入学以致用的陷阱,为了追求即时的 “能用” 而处理无数琐碎因素,就会限制其思维的拓展,难以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就像麦哲伦,理论依据无误却未能完成环球航行;牛顿若仅以登上月球为出发点,其思维也难以延伸至宇宙维度。
有用的追求还会限制我们的抽象能力。当我们过度关注知识的实用性时,便难以从纯粹的理论层面去思考问题,无法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而西方学界很早就明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是对这种认知的深刻阐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代的电商、外卖、共享经济等普通市场应用行为,而应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探索才是创新的源泉。
实用主义往往导致短视。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庄子却指出大葫芦可做成小舟浮游江湖,关键在于使用方法不同。同样,一些知识或许当下看似无用,但换个角度、换个情境,便能发挥巨大作用。就像那能调制不皲手药物的配方,在不同人手中价值迥异。我们不能因一时看不到知识的用途就将其摒弃,而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发掘其潜在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不是按计划实现的。当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束缚,追随自己的兴趣去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领域时,或许就能发现新的天地。未来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应更加多元化,不应仅仅看重其是否能满足当下的实用需求,而应鼓励人们去追求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事物,那些天才可能就隐藏在默默探索兴趣的普通人之中。
经验在少数群体里沉淀,那些能成事的人往往具备多线程缜密思维的天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比专注于 “无用知识” 探索的人更有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看到不同类型人才的贡献,不能因为实用主义的盛行而忽视了对无用知识的追求。
华夏民族因学以致用的思维,在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上远不及犹太人。我们应反思,不能让孩子仅仅为了高薪或完成任务而读书,而应鼓励他们去探索那些看似无用却可能改变世界的知识。无用知识并非真的无用,它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是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在更大的系统中,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