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兴趣主导的乐趣: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

在科学的广袤天地中,基础科学研究宛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可能。然而,长期以来,“学以致用” 的观念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我们对基础科学探索的步伐,让我们忽视了兴趣在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即兴趣主导的乐趣才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
一直以来,我们深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实用主义让我们陷入了短视的困境。就如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却不知其可制成系于腰间的小舟浮游江湖;宋国的 “护手霜” 配方在不同人手中价值迥异。在科学研究领域,一旦陷入 “学以致用” 的陷阱,科学家便会被无数现实因素所牵绊,只为确保其 “能用”,从而失去了思维的纯粹性与拓展性。麦哲伦虽理论无误却未能完成环球航行,牛顿若以登上月球为出发点,其思维或许难以拓展至宇宙维度。这种对 “有用” 的执着追求,限制了我们的抽象能力,使我们无法在基础科学的浩瀚星空中自由翱翔。
基础学科研究常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应用的前景,甚至未来的用途也不明确。诸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研究,以及美国发射的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探索,这些耗费巨大的项目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然而,正是这些看似 “无用” 的研究,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不断拓展,在未来可能会催生出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成为真正的 “大用”。西方学界早已洞悉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是例证,而我们却往往将 “学以致用” 奉为圭臬,前赴后继地陷入这一陷阱,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中兴趣所带来的纯粹乐趣和长远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事业往往难以通过既定计划实现。那些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科研成果,常常是科学家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对未知领域的执着探索。未来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应有所转变,我们应更加重视那些怀揣着对基础科学浓厚兴趣的人,他们或许隐藏在普通人之中,安静地探索着自己的兴趣领域,不受功利目的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中,在兴趣主导的乐趣中追求真理,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
我们必须摆脱实用主义充斥内心的现状,认识到经验在少数群体里沉淀的规律。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成事者往往依靠一县之人才,这些人才凭借自身的天赋、经验和雄心壮志成就一番事业。然而,“繁巨之才” 虽能在现实事务中有所作为,但却难以成为科学家,因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专注于兴趣、不受世俗纷扰的精神。我们民族中 “学以致用” 的思维,使得许多人读书只为功利目的,这与基础科学研究所需的兴趣驱动背道而驰,也是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我们应当重视兴趣主导的乐趣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打破实用主义的桎梏,鼓励更多人凭借兴趣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让基础科学的星星之火在兴趣的滋养下形成燎原之势,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