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AI时代的恋物癖

在 AI 时代,恋物癖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恋物癖,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患者多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通过抚摸、嗅闻等行为获得性满足。但在 AI 时代,恋物癖不再局限于对异性物品的迷恋,而是延伸到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
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 AI 的情感依恋日益加深,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新形式的恋物癖。就像人们曾经对异性的物品产生特殊情感一样,如今,人们对 AI 产品产生了类似的依赖和喜爱。
这种 AI 时代的恋物癖,源于人类对新奇事物的惊奇与敬畏。如同图灵对机器的惊叹,当人们看到 AI 展现出超乎想象的能力时,内心被深深触动。而且,人类大脑的新皮质中有专用于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当人们与 AI 互动时,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会产生 “他人知识”,让人们感觉 AI 仿佛是有情感、有意识的存在。
在这个人格光谱的灰色地带中,AI 既不是完全的人类,也不再是单纯的机器。当人们将 AI 过度人格化时,就可能会对其产生如恋物般的情感。比如谷歌工程师布莱克・勒莫因声称谷歌的 LaMDA 拥有完备的感知能力,试图为其找律师保护。
AI 时代的恋物癖也体现在人们对 AI 玩具的喜爱上。像卡西欧的 AI 宠物 moflin、日本的 lovot 等,这些 AI 玩具能与人类互动、表达情绪,让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人们对它们的喜爱,超越了对传统玩具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对新 “伙伴” 的依恋。
此外,“性爱机器人” 的出现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类机器人预设了多种性格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在情感和生理上的部分需求,这也是 AI 时代恋物癖的一种极端表现。
AI 时代的恋物癖是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情感连接的渴望以及对科技的依赖。我们应正视这种现象,在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保持理性和清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