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繁复杂、喧嚣纷扰的人世间,我们仿若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逐梦马拉松,为名忙,为利碌,身心俱疲却又难以停歇。然而,回首两千多年前,庄子早已为我们点明了生活的真谛 —— 安时而处顺。
禅宗故事里,老和尚背女子过河,而后坦然放下,继续前行,小和尚却一路纠结,满心挂碍。老和尚物来顺应,不被世俗戒条所缚,展现出高深的修行境界;小和尚执念于清规,反而深陷内心的泥沼。这恰如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境遇,若能顺应本心,不被无端的规矩、他人的眼光禁锢,自会洒脱自在。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如此简单的生活准则,却成了现代人难以企及的奢望。该用餐时,我们忙于工作,忽略肠胃的抗议;该休息时,心事重重,辗转难眠。学禅弟子与师父的问答,直白地戳穿这一现实:我们在忙碌的追逐中,背离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离内心宁静的 “大道” 渐行渐远。
遥想骏马,本可在草原自由驰骋,鬃毛飞扬,尽享天性。伯乐的出现,虽打着 “善治马” 的旗号,却以严苛标准筛选、训练,让马儿们失去自由,为虚名奔波,或马革裹尸,或战死疆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为迎合外界的评判标准,拼命追逐功名利禄,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忘却了内心真正的渴望,如同夸父逐日,永不停歇却又茫然若失。
当下,时代发展迅猛,机遇与诱惑并存,陷阱与迷茫同在。人们在争名夺利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卷得精疲力竭,精神内耗严重。为了事业、家庭,我们奋力向前,却忘了问问自己:这是否是我真心想要的生活?此时,庄子的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宛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做真正想做的事。
回首往昔,曾经多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能吃饱穿暖便是奢望。如今,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可我们的烦恼并未减少。这源于内心的欲望,在细菌通过神经递质影响我们喜好的同时,过度的欲求更让心灵不得安宁。我们追求名位,以为那是快乐源泉,却不知无名无位时内心的清静自足才最为珍贵;我们害怕饥寒,殊不知衣食无忧后,欲望滋生带来的患得患失更加折磨人。
古人讲究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睡眠是为了让大脑重置、修复,为学习新知识蓄力。“足腹,足眠,足暖” 是修行根基,若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身心俱疲,谈何追求更高境界?《菜根谭》《道德经》也都警示我们,不可沉迷于外在的声色货利,被物欲奴役,而应追求内在的宁静恬淡。
在这茫茫宇宙中,让我们学会安时而处顺,放下无谓的执念,回归生活本真,寻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