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灵时代,人工智能尚处于萌芽阶段,然而,从那时起,对人工智能的质疑就从未停止,这些质疑从神学延伸到算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一新兴概念的困惑与担忧。
神学上的反对意见是早期对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质疑。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思考被视为人的灵魂所独有的能力,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殊礼物,而机器作为人类制造的无生命物体,不可能拥有灵魂,自然也被认为无法具备思考能力。这种观点基于深厚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将思考与灵魂紧密相连,从根本上否定了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可能性。
数学上的反对意见则聚焦于算法的局限性。怀疑论者认为,纯粹的数学算法存在已知极限,无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有多快、处理能力有多强,都无法突破这些极限。他们觉得,数学算法是固定和有限的,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超越既定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计算机永远无法真正达到人类思考的水平。
逃避现实派的反对意见更多地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超级智能机器的概念在当时看来过于遥远和可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接受范围。人们担心一旦超级智能机器出现,可能会控制人类、颠覆社会秩序,甚至导致人类的灭亡。这种恐惧使得他们拒绝承认人工智能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可能性,试图通过否定来逃避潜在的威胁。
脑外科医生杰弗里・杰弗逊的观点也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机器永远不可能写出十四行诗,因为写诗需要有情感、思想的体验,以及对创作行为的自我认知,而机器只能进行符号的随机生成,无法真正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图灵以其独特的远见卓识对这些质疑进行了回应。他半开玩笑地对这些论点进行分类,暗示了这些质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认为用十四行诗来衡量机器是否能思考并不公平,一台机器写的十四行诗也许会更受另一台机器的欣赏,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不能用人类的标准来简单地评判机器的能力。
从神学到算法的种种质疑,反映了图灵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态度。尽管当时的质疑声不断,但图灵的思想为后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人们开始以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