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过度刺激的危害正悄然侵蚀着人们的生活,从《道德经》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不禁引人深思。
现代社会仿佛一个巨大的感官刺激场,广告、社交媒体、娱乐产业等全方位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嗅味触五感。五彩斑斓的霓虹灯、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琳琅满目的美食、刺激飙升的网络游戏、奢华昂贵的奢侈品,无不在撩拨着人们的欲望。人们沉浸其中,追求着一波又一波更强烈的刺激,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然而,过度沉溺于这些感官刺激,实则是陷入了一种危险的漩涡。就如同《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过多绚丽的色彩让眼睛疲于分辨,终至失去对真正美好事物敏锐的捕捉力;嘈杂喧闹的声音充斥双耳,使听觉变得迟钝,难以聆听自然的天籁;过度追求珍馐美味,味觉变得麻木,忘却了粗茶淡饭中的本真滋味;放纵于狂野的娱乐,内心愈发浮躁癫狂,难以平静;贪恋难得的财物,甚至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做出妨害品行的行径。
反观那些古老的智慧,禅宗故事里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后坦然放下,不被世俗观念所牵绊,懂得顺应本心、无所挂碍;学禅之人领悟吃饭睡觉皆专注当下,不被琐事烦扰,方能接近大道。可如今,人们在消费文化的裹挟下,该静心品味美食时,却忙着拍照发社交平台求点赞;该安然入睡时,还刷着购物网站惦记未下单的好物,心灵被物欲填满,不得安宁。
庄子眼中自由奔腾的马,被伯乐以所谓标准改造,失去天性,为虚名奔波战场。当下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迎合消费潮流定义的 “成功”“时尚”,拼命追逐名车、豪宅、名牌服饰,却在忙碌中忽视了身边的美好,无暇陪伴家人、欣赏自然,如同疲惫的夸父,追逐遥不可及之物,却与生活的真谛渐行渐远。
“为腹不为目”,圣人所求不过饱腹之需、内心安宁,而非被虚荣的表象迷惑。在衣食无忧的今日,人们却因无尽欲望陷入精神内耗。本应知足常乐,却在物欲中患得患失,心为物役,即便忙碌也内心空虚。
我们亟需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摆脱过度的感官刺激。在喧嚣尘世中,学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回归内心宁静,珍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不被消费文化的洪流冲昏头脑,重塑充实而本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