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俭以养德:于物质极简中雕琢品格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被形形色色的诱惑包围,内心的欲望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然而,回溯历史,诸多先哲早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内心宁静与美好品格塑造的道路 —— 俭以养德,减少物质欲望。
禅宗故事里,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后能坦然放下,小和尚却一路纠结。老和尚的 “物来顺应,无所挂碍”,正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拘的洒脱,他不被世俗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禁锢,放下了不必要的执念。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蕴含着高深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物质的诱惑、纷繁的世事,要学会适时放下,不被其扰乱心神,如此才能让内心清澈,滋养出淡然的品格。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这般简单的生活哲理,却极少有人能做到。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该吃饭时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忙碌,该睡觉时心中还装满琐事,辗转难眠。我们总是刻意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东西,反而离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越来越远。当我们能回归到像吃饭、睡觉这般基础需求的纯粹满足,不被过多物质欲望驱使,才能脚踏实地,培养出专注当下、知足常乐的品德。
庄子笔下的马,原本自由驰骋于草原,遵循天性而活,却因伯乐以所谓 “善治马” 的标准严苛训练,大部分失去了生命,即便存活也沦为征战的工具。这警示着我们,不要盲目迎合外界设定的成功标准、物质追求,要像庄子倡导的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那般,坚守内心的声音,不被世俗名利的缰绳束缚,方能在质朴的生活中找寻到自我价值,塑造坚韧且独立的品格。
回首往昔,曾经多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如今物质逐渐富足,我们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 为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心灵被无尽的欲望填满,疲惫不堪。我们的身体机能、大脑需求其实很简单,“足腹,足眠,足暖” 便是修行根基,过度追求物质的堆砌,只会让大脑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学会控制物质欲望,给身心减负,是培育良好品格的关键。
《菜根谭》与《道德经》中的箴言更是振聋发聩,名利权势看似诱人,实则带来的多是精神的患得患失;五色、五音、五味的过度沉迷,只会让人迷失本心。有道之人懂得求实、求本、求真利,不被物欲左右,在宁静恬淡中滋养心灵。当我们减少物质欲望,不再为虚荣的外在所累,就能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美好,让善良、沉稳、坚毅等美好品格生根发芽,成长为一个精神富足、内心强大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