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结构层面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冲击,正促使大脑神经连接发生适应性变化。在信息互联阶段,网络以其丰富多元、即时可达的特性,满足了人类知情权的平等诉求。人们畅游于网络世界,大脑不断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知识、观点,神经元被持续激活,思维愈发活跃,认知边界得以拓展。就如同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互联网重构了我们感知世界的神经通路,让我们能跨越时空,触摸到遥远的信息脉搏。
随着消费互联、生产互联阶段的推进,大脑的决策模式也在演变。电商购物、共享经济兴起,大脑在选择商品、规划消费时,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学会权衡线上线下的利弊,权衡个性化与标准化的需求。工业生产互联中,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入,促使人们在职业发展、事业规划时,大脑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信息,思考如何借助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竞争力,激发创新思维,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如社交电商、反向定制等,这些都在改写大脑的商业思维版图。
而社会结构更是被互联网深刻重塑。信息互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赋予网民话语权,网络社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同兴趣、地域、阶层的人跨越界限相聚,冲击着原有的社会层级与交流模式,多元价值观在碰撞中交融。消费互联改变了商业生态,电商巨头崛起,传统集市、商场面临转型压力,就业结构随之调整,催生物流、直播运营等新兴职业,人们的社交圈、生活圈围绕消费场景不断拓展。生产互联模糊了工农业界限,个性化定制促使农业与工业生产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因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变得紧密又新颖,跨企业、跨地域合作常态化,社会分工协作走向新高度。
智慧互联让知识不再被少数精英垄断,人类文明成果实时共享,知识创作者活跃于互联网平台,脑与脑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升华到新境界,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艺术感悟,社会知识阶层借此紧密相连,推动文化大繁荣,形成全民学习、全民创造的社会新风尚。生命互联则着眼人类终极梦想 —— 健康长寿,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管理模式,不仅改变医疗产业格局,更让每个人成为自身生命健康的管理者,全社会对生命的重视达到新高度,衍生出围绕健康监测、仿生科技的新产业,改变人们对生死、衰老的传统观念。
总之,互联网浪潮下,脑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渗透、协同进化。大脑适应信息变革,驱动社会创新;社会结构的重塑又反哺大脑,激发潜能。未来,二者还将在科技推动下,迈向更精彩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