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中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系统,它使人类成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专门用于社会认知。其中一部分较为原始,包括岛叶、杏仁核以及运动皮质中的 “镜像神经元”。但社交网络的大部分位于新皮质,这是一个新演化出的高级推理中心,内侧前额叶皮层则是这个推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或接触到新的社交信息时,内侧前额叶皮层等区域会被激活,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图,形成 “他人知识”。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社交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始社会,紧密的社交关系有助于人们共同狩猎、抵御外敌和抚养后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交网络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但大脑的社交机制依然在发挥作用。例如,“邓巴数字” 表明,人类智力允许我们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 150 人,这是因为大脑新皮层的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 150 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大脑的社交网络产生了新的影响。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让人们在与机器的交互中,大脑的社交网络也会被部分激活。但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将其完全等同于人类,人格并非非黑即白,人工智能处于人格光谱的灰色地带。然而,如果人们过度人格化人工智能,可能会过于信任它们,产生不恰当的情感依赖。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可能会导致我们将其非人化,使人类和人工智能系统难以合作。
此外,社交网络也与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密切相关。当我们把其他生物非人化时,包含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内的区域网络的神经活动会减少,我们会丧失使用专门的大脑模块来进行社会推理的能力。这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社交中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因偏见或恐惧而影响正常的社交互动。
总之,人类大脑中的社交网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系统,它既受到进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科技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个网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