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庄子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照亮着世人前行的道路。他眼中自由奔腾的马与被驯化的马,恰似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引人深思。
遥想那广袤无垠的草原,骏马食草饮水,四蹄欢快地践踏着霜雪,柔顺的毛抵御着风寒,它们翘足嘶鸣,在天地间尽情释放着生命的活力,这是马的真性,是自然赋予的最本真模样。它们无拘无束,遵循着内心的本能,畅快地呼吸自由的空气。然而,伯乐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伯乐宣称 “我善治马”,于是精心甄选、严苛训练,马被装上马鞍,套上盔甲,从此告别了自由的草原,跟随骑手踏上东征西讨之路。骑手或许能在死后收获巨大荣誉,可马呢?要么马革裹尸,要么战死疆场,即便有幸马放南山,回归原始,可那一路的奔波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本如那自由的马,有着纯真的天性。就像禅宗故事里,小和尚执着于清规戒律,对老和尚背女子过河一事耿耿于怀,而老和尚却能物来顺应、无所挂碍,展现出超脱的心境。我们常常在世俗的标准下,被各种 “伯乐” 相中,为了虚名、为了迎合他人眼中的 “好”,拼命改变自己。学禅之人难以做到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总是被诸多事务和杂念牵绊,背离了生活最质朴的真谛。在这争名夺利的时代浪潮中,人人都像被驱赶的马,卷在功名利禄的赛道上,为了事业、家庭,忙得晕头转向,却忘了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追逐着夸父逐日般遥不可及的目标,以为生命因这些追求才有意义,实则不然。若追求只是让自己疲惫不堪,无暇享受生活,那便成了无意义的奔忙。看看周围,多少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学标准,把自己折腾得心力交瘁,精神内耗严重。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那些外在强加的标准,挣脱心灵的枷锁,才能回归自我。
古人早已知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菜根谭》告诫我们,无名无位之乐最为真切,不饥不寒后的精神内耗才是大患。《道德经》也点明,五色、五音、五味虽诱人,却易令人迷失,圣人求本求实,不被外物役使。我们应如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在吃饱穿暖、睡眠充足的基础上,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不做那被驯化后失去真性的马,而是重寻自由奔腾的力量,让生命绽放最本真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