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 “八识” 理论中,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对个人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赖耶识,作为第八识,就像一个庞大的储存库,含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一切善恶种子。这些种子会在合适的条件下现行,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一个人过去生中积累了很多善良的种子,那么在今生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善良的行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等。反之,若是过去生中种下了许多恶的种子,可能就会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负面的行为,如自私、贪婪等。而且,阿赖耶识具有相对的恒常性,它伴随着我们生死轮回,是我们生命延续的根本。
末那识是第七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个人的认知和感受与自我意识相联系。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 “我”,不断地从阿赖耶识中提取信息,并将其视作自己的身份。这就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的知觉和思维都被置入一个自我的框架内。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末那识会首先从 “自我” 的角度去判断、去反应。如果末那识处于染污的状态,就会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从而导致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像有些人过度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就是我慢的表现,会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而如果能够通过修行,净化末那识,使其达到平等性智相应位,那么我们就能够以更加客观、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行为也会更加合理、善良。
阿赖耶识与末那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阿赖耶识提供种子,末那识则决定了我们对这些种子的认知和反应方式。当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被末那识以正确的方式认知和引导时,我们就会做出善的行为;反之,当恶种子被末那识错误地放大和执着时,就会引发恶的行为。
想要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善良、智慧,就需要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通过禅修等方式,进入内心的深层内观,发现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从而净化末那识,唤醒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和智慧的标准,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