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 源自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含义深邃,需用心体悟。
佛教认为,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受蕴是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苦乐等感受;想蕴是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记忆影像;行蕴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及付诸的行动;识蕴是对事物加以区分辨别选择等的能力。“五蕴皆空” 并非指五蕴不存在,而是说其本质是空性的,如《大庄严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一切皆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山河,虚而不实。
从文档中提到的 “让它如同暗物质一样,穿过你的身体,你将经历洗礼而丝毫不伤。这就是五蕴皆空的本意,你若无所挂碍,则诸法空相,则百苦自消” 可以看出,当我们面对外界的喜悦和恐惧等力量时,不应调动自身能量去对抗,而应让其穿过身体,不产生挂碍,如此便能达到五蕴皆空的境界,消除痛苦。这与佛陀在《金刚经》中开示的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契合,即不执着于外界的物质和现象,不被其左右而生起烦恼之心。
文中还提到诸多先哲的思想和事例,如广成子的一念、黄帝的天真、庄子的坐忘、老子的抱朴等,都在强调避免和无关的人共鸣,和无关的事共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与 “五蕴皆空” 所倡导的不被外界干扰、内心无所挂碍的境界是相通的。而孙悟空的例子则从反面说明了燥的危害,他一生因静不下来,在燥上打转,虽天资过人却历经磨难,无法突破修行的屏障,这也凸显了 “五蕴皆空” 中保持内心平静、不被贪嗔痴慢疑等所困扰的重要性。
“五蕴皆空” 的深层含义还体现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它教导我们要减少无效的输出,把精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不执着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现象和烦恼,以一种空杯心态看待世界,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达到解脱痛苦的目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致虚守静,积蓄力量,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