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复杂迷宫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左右,如同置身于一场激烈的共振与共鸣之中,难以保持自我的独立与清醒。然而,构建一个低耦合的人生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共振与共鸣,或许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马尔茨,这位《心理控制术》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力量。他作为一名整容医生,发现改变外在的手术竟能影响一个人的内在自我,甚至改变其未来的行为个性与基本能力。他将身体视为容纳心灵的机器,通过手术改变机器,进而改变心灵。这让我们明白,我们自身就如同可编程的设备,能够通过调整与设定,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正视变化,做出改变,这是构建低耦合人生体系的关键一步。马尔茨认为人类能控制自己的 “机器”,即便犯错也无妨,重要的是在反馈中学习,通过 “获得反馈后纠正目标” 来实现自我迭代。儒家的反思思想亦是如此,孟子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子的 “吾日三省吾身”,都在强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接收反馈,调整方向,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巨大,它塑造着我们的人生。“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俗语都在提醒我们选择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生动地表明,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我们也要学会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诸葛亮在《教子书》中提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低耦合,不轻易与外界产生共振与共鸣,这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对我们的影响深远。《道德经》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外界输入会让我们偏离内心的平衡。我们要学会对这些输入进行分析与辨别,减少不必要的共振与共鸣。从出生起,我们周围的生存网络就不断施加引力,改变生活最持久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周围的人,改变我们的生存网络。
接纳并做出改变,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要认清生存网络对我们的约束。我们要对自己参与的网络进行评估,找到更适合自己人生道路的新网络。同时,若生活顺遂幸福,也要珍惜身边的人,重视所参与的网络。
在自动控制的学习中,我们也能得到启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作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我们要像自动化工程师一样,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变化,避免被外界的 “共振” 所淘汰。
减少共振与共鸣,构建低耦合的人生体系,是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追求目标的重要方式。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与调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方向,向着心中的志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