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反省与修正

当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遭遇困难,“行有不得” 时,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反求诸己”,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与修正。
马尔茨医生作为一名整容医生,他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认为通过手术改变人的外在,会影响到人的 “内在自我”,人的身体如同容纳心灵的机器,而大脑更是一种追求目标的机制,就像自动瞄准的导弹一样会自动运行以实现目标。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像重新给电脑编程一样,重新给自己内置的成功机制编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马尔茨强调,犯错并不可怕,生活中关键的技能正是通过反复试验、“获得反馈后纠正目标” 来学习的。而这种从反馈中自我迭代的过程,与儒家所倡导的反思不谋而合。孟子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子的 “吾日三省吾身”,都提醒着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除了自我反思,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俗语都表明了选择一个好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生动地诠释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我们大多数时候就像是环境塑造的动物,会不自觉地做出各种应激反应。但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也应像诸葛亮在《教子书》中所说的那样,做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减少与无关事务的共鸣和共振,保持内心的宁静。
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对个人的影响同样巨大。从我们出生起,周围生存网络的引力就不断增强。改变生活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周围的人,也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存网络。我们不能忽视生存网络对我们的影响,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时的决心就能脱胎换骨。想要做出改变,就需要对自己所参与的网络进行重新评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网络。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我们要学会在遭遇挫折时进行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同时,要重视环境和社会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