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手术,这一在现代社会日益普及的医疗手段,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在外表上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更在深层次上重塑着人们的自我认知与行为模式。
全球畅销 3000 万本的《心理控制术》作者马尔茨,作为一名整容医生,他的发现令人深思。他指出,整容手术绝非仅仅是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简单修饰,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表面的范畴。改变一个人的鼻子形状,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那个人的 “内在自我”。马尔茨将身体视为容纳人类心灵的机器,通过手术对这台 “机器” 进行改变,进而也会改变心灵。他认为大脑是一种追求目标的机制,如同自动瞄准的导弹,会自动运行以实现某个目标。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的外貌因整容手术而改变时,其内在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马尔茨的观点也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身体和思想如同可编程的电脑设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给内置的成功机制编程,在犯错中通过反复试验 “获得反馈后纠正目标” 来学习。就像儒家所强调的反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人类在反馈中不断自我迭代,以实现更多的学习和持续的成功。整容手术或许就是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调整内在的程序,进而改变行为模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俗话说 “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成功的教育往往围绕着自动控制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控制输入。我们多数时候是环境塑造的动物,做出各种应激反应。如果所处环境无法更改,我们也要尽量减少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就像诸葛亮在《教子书》中所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低耦合,不轻易共鸣共振。
从出生起,我们周围的生存网络便对我们产生着强大的引力,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社交网络的力量引导着我们的一生,改变生活最持久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周围的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网络。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整容手术前后,要重新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交网络,让其朝着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改变。
整容手术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改变,更是一个引发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重塑的契机。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善于利用反馈进行自我迭代,选择良好的环境,合理调整生存网络,让自己在新的外貌下,实现更加积极健康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