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日本社会阶层固化下的现实

二战后的日本,虽在政治制度上与欧美接轨,一度看似打破了阶层壁垒,创造了新贵。但几十年的沉淀后,社会结构又回到了战前的金字塔形态,底层人民向上迁升的通道被堵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本应是改变命运的有力武器,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日本年轻人除了少量新兴行业,上升通道近乎被堵死,子继父业成为常态。鱼店的儿子依旧卖鱼,花店的女儿继续卖花。即便考入东大法律系、经济系的精英,也得依赖前辈关系进入大手律所或机构,通过当政客上门女婿才能踏入政坛。这表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个人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日本政、体、文界二代、三代现象严重,小泉首相之后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五位候选人的父亲或祖父都曾是国会议员。“想要纠正阶层固化,关键是教育”,但一个人能否接受良好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阶层、职业和收入。即便拥有高学历,还需与政治世家拉关系才能往上攀爬,这使得教育改变命运的路径布满荆棘。
以羽生结弦为例,他出身庶民,毫无背景,却凭借自身努力在花样滑冰领域取得傲人成绩,成为体育巨星。但他的成功却违背了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潜规则,遭到日冰协等权贵势力的排挤。日冰协本质是权贵二代刷资历的地方,羽生的头号反对者桥本圣子就是政治世家出身。羽生不仅在行业内被排挤,还常年遭受新闻媒体、八卦周刊的狙击,甚至收到死亡威胁信,而日冰协却坐视不管。这说明在阶层固化的日本社会,即使通过教育和努力取得成就,庶民也难以突破阶层限制,享受应有的尊重和权益。
在日本这个阶层固定的社会中,普通老百姓想要突破阶层,就会面临与羽生相同的困境。大部分年轻人稍有冒头,就得投靠依附前辈或派系寻求庇护。所谓的 “名人税”,实则是强权群体对弱势群体人权的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愈发渺茫。
日本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在个人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受到挑战。要打破阶层固化,让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日本社会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打破权贵垄断,为普通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