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允执阙中思想在科技创新中的平衡之道

“允执阙中”,源自古老的《尚书·大禹谟》,短短四字承载着华夏文明对平衡与中道的深邃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箴言中,”允执厥中”(”阙”通”厥”)是核心精髓,意指真诚地持守中正之道。它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或骑墙态度,而是在纷繁复杂的情势中,精准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支点,寻求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动态平衡。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今风起云涌的科技创新浪潮,这一古老智慧非但未曾过时,反而焕发出穿越时空的实践光芒。
科技创新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其本质在于突破旧有边界,挑战认知极限。突破的冲动如同奔涌的江河,力量巨大却可能失之狂放。人工智能的奇点临近,基因编辑技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量子计算的潜力深不可测,每一项划时代的科技跃迁都伴随着巨大的力量释放,也潜藏着失控的风险与深刻的伦理困境。科技突破往往伴随伦理困境,力量释放潜藏失控风险。此时,”允执阙中”便如同一剂清醒的药方。它提醒着我们,追求速度与高度时,不能忘却发展的根基与边界;拥抱变革与颠覆时,需警惕由此引发的震荡与割裂。科技创新需要勇猛精进,更需审慎权衡,避免陷入”只问前程,不计后果”的迷途。
在具体的技术发展路径上,”允执阙中”的平衡之道尤为关键。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方面,我们渴望AI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就业冲击、乃至终极的机器自主意识威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若只强调效率优先,放任算法黑箱运行,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加剧,个体尊严受损;若因噎废食,过度限制发展,又会错失赋能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历史机遇。唯有秉持”执中”理念,在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之间、在效率提升与公平保障之间、在人类主导与机器辅助之间,寻找到动态均衡点。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构建——通过负责任的创新框架、包容性的治理模式、持续的社会对话,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类整体的福祉。
技术路线选择常面临激进与保守之争。《礼记·中庸》有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对于新兴技术,是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还是”边发展,边治理”,抑或”预判风险,审慎准入”?”允执阙中”要求我们避免极端倾向。单纯追求技术的”快”与”新”,忽视潜在的社会适应性和治理成本,可能导致技术”飞地”与社会脱节;而过分强调风险的不可知性,采取保守停滞的策略,则会扼杀创新的活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智慧的选择在于”时中”——根据技术特性、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在技术萌芽期,允许一定的探索空间,同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在技术爆发期,强化伦理审查和风险管控;在技术成熟期,则侧重推动普惠应用与制度完善。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在科技领域,对”中”的把握需在动态实践中不断校准。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战略决策尤需”执中”的智慧。市场逻辑驱动着企业追求领先、抢占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激烈的竞争下,企业容易陷入”唯技术论”或”唯市场论”的偏执。前者可能导致技术脱离实际需求,研发资源错配;后者则可能驱使企业为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布局和技术积累,甚至触碰伦理底线。”允执阙中”引导企业在制定科技战略时,兼顾前瞻性探索与现实市场需求,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坚守社会责任与道德底线。这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定力,如同驾驭马车,既不能勒缰太紧抑制骏马奔腾,亦不能放任其脱缰驰骋。
科技政策的制定是国家层面实现”允执阙中”平衡的关键场域。科技投入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撑,如何分配有限的资金?是优先支持前沿基础研究,为其”十年磨一剑”的长期性提供稳定保障,还是更多投向能快速转化、带动产业升级的应用研究?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鼓励自由探索、孕育未来可能的”奇点”?墨子学派崇尚实用技术,但也强调”兼爱”、”非攻”的大义。有效的科技政策,应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依据国家发展阶段、全球科技格局、产业链安全需求等多重因素,在基础与应用、前沿与实用、国家意志与科学自由之间,构建多层次、有重点的投入体系。政策如同园丁,既要为参天大树留足生长空间,也要悉心呵护可能带来惊喜的幼苗。
科技创新最终服务于人,其福祉的衡量更需要”执中”的全面视角。科技进步能极大地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健康水平,但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分化、心理压力和生态负担。例如,自动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信息技术的普及便利了沟通,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和隐私焦虑。”允执阙中”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或技术先进性指标,构建更加综合、人文的科技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应包含社会公平、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等多个维度。庄子的”庖丁解牛”讲究依乎天理、顺应自然,技术发展也需观照人的全面发展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真正有益的科技创新,应当是社会福祉、个体幸福和生态健康协同增进的过程,是在”物”的丰饶与”人”的尊严、”技”的精进与”道”的和谐之间寻得的精妙平衡。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的合作与竞争交织,”允执阙中”的智慧更具现实意义。技术民族主义抬头,供应链安全焦虑加剧,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挑战。然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转型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无一不需要跨国界的科技协作与知识共享。绝对的封闭自守会窒息创新活力,丧失融入全球进步网络的机会;而盲目的技术依赖则可能危及国家安全与发展主动权。坚持独立自主与深化开放合作并非矛盾。中国古人讲求”和而不同”,在科技领域,我们应在保障核心安全的前提下,坚定地拥抱开放科学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在自主创新与国际协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既筑牢自身根基,又为人类共同应对挑战贡献东方智慧。
古老东方的”允执阙中”思想,以其高度的辩证思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风驰电掣的科技创新时代提供了一份沉静的指南。它不是创新的减速带,而是方向的校准仪。它提醒我们,在仰望科技星空、追逐无限可能的同时,务必脚踏大地,持守中正,审慎权衡。当我们在效率与公平、突破与规范、当下与未来、人类与机器、本土与全球等看似对立的张力场中,能够日益精熟地运用”执中”之道,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向更加和谐、繁荣、可持续未来迈进的磅礴力量。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中华文明给予科技时代最珍贵的馈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