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现代纵横家的舆论操控术

夜色渐深,互联网的浪潮却永不停歇,无数信息在光缆间奔流。那些深谙人心、洞悉世情的力量,悄然施展着古老权谋之术的现代演绎。纵横捭阖之道,源出战国,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凭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风云,其核心不在蛮力,而在审时度势,揣摩上意,洞悉人心,巧借外力以成己势。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古老智慧在舆论的疆场上,获得了远比七国更广阔的舞台和更精妙的手段。
舆论环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早已成为复杂的权力博弈场域。现代“纵横策士”们深谙此道,其核心手段之一便是精准“设局”——议程设置。他们并非直接告诉受众“思考什么”,而是精妙地操控“思考什么议题”的优先度。将某个议题反复推送至显眼位置,利用社交媒体热搜榜、算法推荐、权威媒体集中报道等组合拳,使其短时间内获得海量曝光。公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当某一议题被不断强化,它自然占据了认知高地,其他声音或被挤压,或被忽略。如同《战国策》中策士们总能将诸侯的注意力引向合纵或连横的迫切性,现代舆论操控者也擅长将公众的焦点导向预设的战场。这并非创造问题,而是有选择地放大某些问题,引导公众情绪的走向,使之服务于特定的目标。
议程设置之上,更深一层的是塑造认知框架。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叙事角度和情感标签,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与反响。现代“纵横家”们深谙此道,运用娴熟的符号建构与情感动员。他们精心挑选词汇,为事件贴上是非标签,如赋予某些行动“正义”或“极端”的光环;他们构建易于传播、情感饱满的符号与口号,让复杂事件在瞬间被简化理解,激发共鸣或同仇敌忾;他们善于挖掘乃至制造能够引发强烈共情的细节故事,使宏观叙事落脚于个体遭遇,触动心弦。这种方式,在传统文化中亦有映照,孟子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本质便是道德框架的运用。然而在现代,这种框架的建构更加隐蔽、快速且具有针对性,甚至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受众的情感反应,进行精准投放,使特定的解释框架迅速深入人心。
信息环境的复杂性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存在,为操控提供了绝佳土壤。算法推荐基于用户偏好推送信息,看似便捷,实则可能将人困于同质化的信息孤岛。现代“纵横家”们巧妙利用这一机制,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标签、投放渠道和传播节点,让目标信息精准渗透至其希望影响的群体圈层。他们会在特定社群内传播经过深度加工的“定制化”信息,强化内部认同;同时,利用关键节点(如特定领域内的意见领袖、高活跃度账号)进行“引爆”,促使信息在特定圈子内病毒式扩散。这种“圈层共振”效应,使得特定观点能在目标群体内部迅速达成高度一致,形成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与对外排斥力,如同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时,针对不同诸侯的不同痛点逐一击破,最终促成联盟。操控者犹如穿行于无形的“舆论诸侯国”之间,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输送“定制化”的认知弹药。
操控者深谙“势”的运用。他们不会在所有时间、所有地方投入全部力量,而是选择关键节点集中发力。这通常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快速介入与引导。突发事件天然具有高关注度,公众认知处于高度开放但尚未定型的窗口期。操控力量会迅速抢占解释权,第一时间定义事件性质、归因责任、设置讨论边界。他们会调动预置的传播资源,在黄金时间内密集发声,塑造“主流声音”的表象;通过水军或自动化程序制造“民意沸腾”的虚假景观,引导真实用户跟风;利用甚至制造争议性节点,将事件不断推向新的舆论高潮,牢牢锁住公众视线。这种对“势”的把握,正如古代策士选择在诸侯国遭遇重大变故或面临强大外部压力时进行游说,此时说服的成功率最高。现代舆论场上的“势”,则表现为稍纵即逝的关注焦点和极易点燃的群体情绪。
舆论操控术的运用,深刻重塑着社会的沟通基础。它加剧了社会认知的分化,不同信息茧房内的群体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可能天差地别,沟通愈发困难。它侵蚀着公共讨论的理性根基,情绪化表达、标签化攻击常常取代就事论事的探讨。更为严峻的是,它可能导致公众对信息环境整体产生不信任感,陷入“真相相对主义”的泥沼,认为一切信息皆为操控,反而为真正的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同《韩非子》所言,“巧诈不如拙诚”,过度依赖权谋之术,最终可能动摇整个社会互信的基石。审视现代舆论操控术的演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现代化应用,更是技术迭代与社会结构变迁赋予信息权力的深刻重塑。这既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工具,也隐藏着割裂社会共识、侵蚀公共理性的巨大风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