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舆论审判与道统话语权

街头巷议构成无形法堂,众口铄金往往胜过三尺公堂。古时城隍庙前张贴罪状,围观者掷石唾骂;今时网络空间群情激愤,键盘敲击间已定人功过。这种集体道德裁决的力量,根植于华夏”道统”的千年脉络——礼法秩序崩塌处,乡约民规自成方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疯癫,众人由讥笑转为敬畏,恰显舆论随正统价值摇摆的戏剧性。
道统话语权非静止石碑,而是流动的活水。孔子删订《春秋》,以”一字褒贬”确立历史审判范式;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将刺客游侠纳入列传,实为对庙堂话语的民间补充。至程朱理学将纲常伦理系统化,宗族祠堂的戒尺与朝廷律令形成互文。明代海瑞抬棺死谏,民间话本传其刚直,清官形象遂成百姓心中量度世道的标尺。当官方道统因腐败失效,包拯的传奇便在大众口耳相传间获得永生。
当代舆论场的爆炸式传播,使道统传承呈现断裂与重构。微博热搜取代城头榜文,短视频审判挤压三司会审。某明星私德有亏,千万网民化身道德纠察队;某企业产品瑕疵,评分软件瞬间触发商业死刑。这种速裁模式消解了传统道统的沉思特质,却意外激活了《礼记》”天下为公”的原始理想——集体良知通过数字技术获得表达管道。然则当流量裹挟正义,热搜更替快过四季轮转,”义愤”易沦为消费性情绪,孔子”众恶之,必察焉”的审慎被淹没于信息洪流。
传统文人的”清议”传统在网络时代获得奇异延伸。东汉太学生抨击朝政,酿成党锢之祸;东林党人书院议政,终遭阉党屠戮。今人虽无性命之忧,但”删帖封号”的数字禁言术同样制造着寒蝉效应。值得玩味的是,白居易《新乐府》”唯歌生民病”的讽喻精神,在自媒体时代转化为千万个”小白居易”,用直播镜头对准拆迁现场,借弹幕书写当代《秦中吟》。当某地冤案因网民声讨重审,韩愈《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的谏诤魂魄便在光纤中复活。
道统话语权的争夺本质是文明解释权的博弈。秦始皇焚书坑儒欲定法家为一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皆试图冻结活水。今日多元价值碰撞中,网暴者的道德绑架与公知的居高临下,皆可视作道统碎片化的表征。但《周易》”见群龙无首”的智慧暗示新可能:当某作家因争议言论遭抵制,读者自发组织文本研讨会,从《论语》”君子和而不同”中寻找对话范式——这种自下而上的伦理重建,或许正是道统在解构中重生的契机。
茶馆评书里的忠奸故事仍在抖音延续,只不过审判席从八仙桌变成云服务器。舆论汹汹时,想起顾炎武《日知录》所言”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当警惕道德热情异化为集体暴力;道统式微处,或可体味王阳明”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的深意——文明价值的真实存在,终究需经个体心灵的自觉体认。水面浮沫终将消散,深流自在静默处奔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