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道阻且长。如何在纷繁喧嚣的现世安顿心灵,寻觅一份内在的笃定与澄明,成为许多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谈及此,常与“修行”二字相牵连,然其意涵常被误解为避世离群,枯坐参禅,或陷入某种神秘主义的仪式。回溯中华文化传统,尤其是阳明心学所昭示的“致良知”之道,我们方能窥见一种全然不同的修行路径。这种修行,非但不脱离生活,恰是以沸腾的生活本身为熔炉,在日常的每一个细微处砥砺心性,于滚滚红尘中澄明本心。
王阳明于龙场驿顿悟“心即理也”,开“致良知”之门。此间“致”字,非指向外索取,而是向内挖掘,彰显本自具足的至善天理。所谓良知,非悬空之物,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它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脉,静水流深,等待被擦拭蒙尘,焕发本有光芒。《传习录》中言:“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良知是内心最精准的罗盘,时时照察意念发动处的真伪善恶。现代社会的修行,其根基便在于时时唤醒并信任这份内在的道德直觉与光明本性。
现代生活的挑战,远非古人所能想见。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过载,消费主义催生的无尽欲望,效率至上引发的普遍焦虑,无不在消磨人的精神定力,遮蔽那本自清明的良知。我们习惯于向外逐求,将幸福寄托于物质的积累、身份的标签、他人的认可,内心却常感空虚与漂泊。这种外在价值的极度膨胀,正是对内在价值(良知)的无形放逐。当个体迷失于外部符号的海洋,便难以听见内心那微弱却坚定的良知之声。真正的修行,于此时代困境中,正是要在庞杂的信息洪流和强烈的感官刺激中,为心灵辟出一方宁静,以恢复本心的明觉。
“致良知”的现代实践,绝非纸上谈兵的高头讲章,它要求实实在在的功夫落在日常点滴。它从不避讳生活的琐碎与复杂,反将其视为磨砺心志的绝佳道场。如何在职场的压力与竞争中保持诚信与公平?如何在家庭关系的磕绊中秉持仁爱与理解?如何在公共事务中展现责任与担当?面对一地鸡毛,能否不起嗔恨,反躬自省?遭遇不公,能否坚守正义而不被仇恨吞噬?分享成功时,能否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这些具体而微的选择,都是良知显现的契机,都是修行的切实下手处。每一次在是非关头,依照良知的指引做出抉择,便是对“天理”的一次践行,对私欲的一次克治。这过程,恰似古人所推崇的“事上磨练”,在应对具体事务的过程中,淬炼心性,提升境界。
阳明先生倡导“知行合一”,此是致良知功夫的精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便为冥行。现代实践尤须警惕将“致良知”沦为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标榜或理论上的清谈。真正的修行,必然体现为行动的改变、气质的转化、生活的提升。它要求我们在认知层面深刻领悟“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体会一己与家国天下休戚与共的内在联结;更要求将这份领悟转化为对身边人、身边事真诚的关怀与切实的付出。一个真正践行致良知的人,其行为自然流露出谦和、敦厚、诚信、正直。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修行的真实效验,才能对家庭、社区乃至社会风气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修行与致良知,并非要人人成为道德完人,更非强迫所有选择趋同。它旨在鼓励个体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不断向内探寻,发现并确立内心的道德基石,从而在面对人生的无数十字路口时,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判断和自主的选择,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本心。这种内在的定力与澄明,正是应对现代性困境最坚实的支撑。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目光投向内在,倾听并遵循良知的指引,个体生命便能在纷扰中寻得一份踏实与从容,社会整体亦能因无数个体的觉醒与担当而趋向更加和谐与温暖的方向。这份光明的种子深植于心,人人皆有,其勃发与成就,终须躬行实践的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