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明股实债:中国创投的畸形生态

银行资金流入创投领域,表面上高举股权投资旗帜,实则暗藏刚性兑付承诺与固定收益回报。这种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畸形操作,在创投圈内早已心照不宣。企业为获取宝贵的发展资金,被迫签署层层对赌协议,将未来营收、利润甚至上市时间押上谈判桌。一旦市场风向骤变,业绩无法达标,创业者往往瞬间丧失企业控制权,前期心血化为投资人囊中之物。投资机构则凭借优先清算权、强制回购条款等法律武器,巧妙地将股权投资实质转化为债权风险控制,确保本金安全退出。风险投资的本质在于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明股实债却用层层枷锁将风险单向转嫁给企业方。
资本市场的浮躁氛围加剧了这种扭曲生态。部分投资机构手握大量管理资金,却缺乏真正的行业洞察与长期培育耐心,急于追求短期账面回报以满足出资人要求。他们将传统金融的固定收益思维生硬嫁接于高风险、长周期的科技创新领域,催生出“既要股权高收益,又要债权低风险”的矛盾诉求。项目估值被非理性推高,融资节奏不断加快,许多初创企业在资本裹挟下盲目扩张,根基未稳便已耗尽元气。当泡沫破裂,留下的是成批破产企业,以及机构间为争夺有限抵押资产展开的残酷清算博弈。
这种操作模式深刻动摇了市场信任基石。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难以在哄抬估值的泥潭中甄别优质项目,企业家对风险资本的态度逐渐由合作共赢转向警惕防范。资金淤积于表面光鲜的明星项目,真正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领域反而遭遇寒流。一些基金甚至沦为资金通道,其核心业务并非挖掘培育创新企业,而是设计复杂交易结构实现监管套利,将政策明令限制的信贷资金包装成合规的股权资本流入特定领域。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商场如战场,资本运作固然需要智慧与策略,但明股实债的“奇”,实则是扭曲规则的取巧。它背离了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根本属性,侵蚀了“投资—增值—退出”的健康循环链条。反观晋商票号时代的“顶身股”制度,东家出银股,掌柜伙计出人力股,依据贡献分享利润,共担损失,其股权设计虽质朴却饱含责任共担的智慧。这种基于长期信任与价值创造的利益联结,与当前某些资本追求短期套利、规避风险责任的浮躁形成鲜明对照。金融创新的边界在于是否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血脉,而非在监管缝隙中寻找套利捷径。
监管层面虽多次出手规范,明股实债却如蔓草般不断变换形态。穿透式核查面临现实障碍,复杂的抽屉协议难以在表面交易文件中觅得踪迹。市场呼唤更为精准的监管工具,能够有效识别股权投资与债权融资的本质差异,同时疏堵结合,畅通长期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的合规渠道。对于创投机构自身,回归价值发现与企业服务的本心,建立科学的投后管理体系替代简单粗暴的对赌,方能在市场周期起伏中赢得真正尊重。重建健康的创投生态,需要的不仅是规则约束,更是市场参与者对商业伦理的重塑与对创新规律的敬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