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49 年,当脑外科医生杰弗里・杰弗逊宣称机器永远不可能写出十四行诗,理由是写诗需要有思想与情感,而不只是符号的随机生成时,图灵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台机器写的十四行诗或许会更受另一台机器的欣赏。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言论听起来近乎荒谬,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远见卓识呢?
图灵时代的怀疑论者们提出了诸多论点,试图证明计算机永远无法思考。然而,图灵在其著名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中对这些论点进行了分类与回应。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图灵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从早期简单的文本生成程序,到如今强大的语言大模型,机器在文本生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像清华大学的 “九歌” 系统能生成格律严谨的古典诗歌,西安交通大学的 “华七” 系统一天可生成 20 多万首诗歌。
但机器写诗真的能等同于人类写诗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器写诗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文本生成,它没有真正的情感、意识和创造力,只是在大量的诗歌文本中学习了语言的模式和规律,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和生成。然而,也不能就此否定机器写诗的价值。它可以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帮助诗人获取灵感、拓展思路,也可以让普通人更便捷地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图灵的远见不仅仅在于他对机器写诗的大胆设想,更在于他对机器智能的深刻洞察。他让我们思考,智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情感、意识,还是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当我们在探讨机器能否写诗时,其实是在探讨机器是否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智能。
如今,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机器写诗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但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一方面,人们担心机器写诗会取代人类的创作,导致文学艺术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机器生成的诗歌质量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缺乏深度和内涵。其实,机器写诗与人类写诗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机器写诗,既要看到它的优势和潜力,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和不足。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写诗可能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也许有一天,机器能够创作出让人类都为之惊叹的诗歌作品。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在欣赏机器写诗的同时,保持对人类自身创作能力的自信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