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奇且复杂的存在,它既可以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与世界的桥梁,也可能成为阻碍交流、引发误解的屏障。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桥梁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中文教育在许多沿线国家变得更加普及,同时,许多共建国家的小语种在中国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如匈牙利将中文列为高考外语科目之一,中国也有不少人学习南非的祖鲁语。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与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让心灵相通,增进彼此的了解。施茉莉,这位第十三届 “汉语桥”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用中文编织自己的梦想,往返于巴中两地,充当语言交流的桥梁,在精准传达双方意图的同时,致力于情感的细腻传递。语言让她走向了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天地,也让巴西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语言作为桥梁,还能促进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在学术领域,若学者们都能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便能理解他人的学术成果、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展开合作。虽然母语非英语的学者面临着论文阅读与写作困难、参加国际会议机会偏少等问题,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和交流的增多,这些障碍正在逐渐被打破。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能够共同探讨全球性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语言也常常成为交流的屏障。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可能会产生误解和隔阂。就像上世纪 80 年代,作家韩少功客居海南时,与市集年轻渔民的交流中发现,双方在鱼的名称等方面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渔民们心中丰富准确的关于鱼的表达,绝大部分无法进入普通话,这就形成了一种语言屏障,让彼此的交流变得困难。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母语非英语的学者因为语言障碍,在论文撰写、阅读、申请研究项目和同行评议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传播。
此外,当人们面对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群体时,如果缺乏对对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就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将对方 “非人化” 或 “去人性化”。这种情况下,语言不再是沟通的工具,而是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