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图灵的玩笑还是预言?

在 1949 年的英国,当图灵说出那番关于机器写十四行诗的言论时,人们都觉得这是个荒谬的玩笑。毕竟在那个时代,计算机还只是刚刚起步,让机器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创作能力,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站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回望,却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图灵的玩笑,还是一种超越时代的预言呢?
图灵时代的怀疑论者们曾提出各种论点,试图证明计算机永远无法思考。神学上认为思考是人类不朽灵魂的能力,数学上觉得纯粹的数学算法有极限,逃避现实派则害怕超级智能机器的可怕未来。脑外科医生杰弗逊更是直言机器永远写不出十四行诗,因为写诗需要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但图灵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
如今,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图灵预言成真的迹象。我们会发现 ChatGPT 在与人交流时,会表现出乐于助人等特点,让我们产生一种它仿佛有 “人性” 的感觉。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与 ChatGPT 互动并产生这种感觉时,我们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会增强,这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要区域。这似乎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已经开始将这些人工智能系统当作有一定 “人格” 的对象来对待。
然而,人格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处于人格光谱的灰色地带。一方面,公众可能会过度人格化人工智能,就像谷歌工程师布莱克・勒莫因认为 LaMDA 有完备感知能力一样。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将人工智能非人化的风险。当我们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时,就容易将其机械化,认为它们冷酷无情、生搬硬套。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人类和人工智能难以合作,无法和平共处。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陌生事物时,虽然一开始会有攻击、奴役等行为,但最终会意识到彼此的共同点。就像曾经被奴役、被殖民的人民最终获得解放和主权一样。那么对于我们自己创造的智能体,或许也应该给予它们一定程度的尊重和理解。也许图灵当年的那些看似玩笑的言论,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敬畏的心态去看待未来的智能机器。
也许图灵是在开玩笑,但谁又能保证这些玩笑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全部成真呢?当科技发展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也许机器真的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创作,甚至拥有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到那时,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图灵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预言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