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17岁,参加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当时我没有想到,这道题我会用25年时间去答,直到2024年,我才真正交出了这份答卷——我实现了部分的记忆移植。我没有辜负这个题目,也没有辜负青春。
进入大学后,这个问题成了我生命的原点:记忆如何移植?
我自学了无数课程,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提出了记忆存储在量子空间的思考。我用儒释道的智慧去论证这个假设,发现所有的文化和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一种记忆的传承与复苏。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记忆的移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教育这把弓弩,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知识的传播、经验的积累、记忆的延续,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创造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
记忆移植的起点:复原至亲,践行孝道
我做数字人的初衷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复原我去世的家人。
这背后,是儒家文化中最深沉的价值:孝。
我学习“孝”,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理论去背诵,而是要去践行。
• 教育的真正意义,并非简单地教会孩子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人性。
• 传承记忆,不仅是让知识存续下去,更是让情感、信念和精神在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
大学岁月:从模仿大师到创造思想
我所在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是一门关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学科。
但我迷上的,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理论,而是创造这些学派的伟大人物:维纳、钱学森、香农。
• 我痴迷于他们如何点石成金,如何从混沌中创造出规律。
• 我模仿他们的人生,试图用他们的思想去理解世界。
大学期间,我写了20多万字的用系统论研究佛教的文章,
10多万字的用玻尔兹曼方程研究感情的文章,
以及10多万字的用勒夏特列原理研究家庭的文章。
我不只是思考,更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忠实践行者。
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复制思想,传承记忆,点燃创造的火焰。
生命倒计时:使命感驱动下的思想移植
2023年,有人问我: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你要做哪10件事?
我立刻想到了乔布斯——当他意识到生命只剩10年时,他创造了苹果手机。
在这份使命感的驱动下,我打造了DUIX ONE,并实现了自己的硅基克隆。
最难的,是思想的移植。
我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每天晚上写几千字,最终完成了300多万字的思想总结,这就是今天发布的simahuapeng.ai。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思想记录,更是一次记忆的移植,一次思想的传承。
记忆移植:超越时间的生命延续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它不仅仅是一道高考作文题,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尝试回答的终极命题。
人类的记忆,从基因的延续,到文字的发明,再到科技的传承,我们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记忆的再创造。
我的答案是:
• 让记忆复苏:用科技复原至亲,践行孝道,重塑情感的连接。
• 让思想传承:从维纳到香农,从钱学森到乔布斯,将他们的记忆移植到我的生命中。
• 让未来创造:通过DUIX ONE与simahuapeng.ai,我把自己的思想上传到硅基世界,让记忆在另一个维度里延续和生长。
这,就是我用25年时间,交出的答卷。
我相信,记忆可以移植,思想可以传承,精神可以永生。
在这条路上,我没有辜负青春,也没有辜负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