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市场经济观念中,理性被视为人们行为的核心准则,尤其是在面对重大利益时,人们似乎总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然而,《怪诞行为学》却通过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实验,撕开了这层理性的面纱,揭示出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展现了理性与非理性在市场经济中的激烈博弈。
人们天生就有比较和攀比的心理,这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原始动力。我们在做选择时,很少会脱离比较,总是依赖周围事物来确定价值和关系。比如在工资问题上,即使自己的工资大幅上涨,一旦听闻他人工资更高,喜悦之情便会瞬间消散。在商品选择方面,商家巧妙利用这一心理,通过设置诱饵商品,让消费者更容易在不同商品间进行比较,从而诱导消费者做出符合商家预期的选择。这种比较心理导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偏离了所谓的 “理性经济人” 假设。
在商品定价环节,“锚点” 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商品的第一印象价格,即 “锚定”,会在后续的购买行为中持续产生影响。黑珍珠原本没有市场,当将其与顶级珠宝放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价值锚点后,便变得供不应求。对于新出现的、难以比较价值的产品,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对于已有类似产品,则需要通过差异化竞争来重新定义价值锚点,否则就只能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
“免费效应” 同样体现了人们的非理性。免费常常让我们产生一种冲动,误以为免费物品的价值远超其实际价值。我们在面对免费的诱惑时,往往不会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比较,这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如赠品、买一赠一等。但实际上,免费的东西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等。
此外,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存在,也让人们的行为充满了复杂性。我们生活在由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共同主导的世界里,二者的界限一旦模糊,就会导致行为的混乱。在公司中,虽然本质上是市场规范,但一些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社会规范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社会规范十分脆弱,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恢复。
在市场经济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从未停止。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理性经济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内部价值衡量体系、控制比较范围等方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同时,商家和市场参与者也应深入理解这些非理性行为,合理利用其中的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