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这一原本聚焦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却能为心理学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它就像一把独特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新大门。
从《心理控制术》作者马尔茨的观点中,我们能看到自动控制理论与心理学奇妙的融合。马尔茨作为一名整容医生,发现整容手术不仅改变外貌,更会影响人的行为个性、基本能力和内在自我。他受到反馈回路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启发,将身体视为容纳心灵的机器,认为通过手术改变身体这台 “机器”,便能改变心灵。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认知,转而借鉴导弹工程师的思路,将人的大脑看作是一种追求目标的自动运行机制,如同自动瞄准的导弹,能自动寻找并引导自己走向目标。这启示我们,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或许也遵循着某种类似自动控制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外界的改变来影响内在的心理状态。
马尔茨进一步认为,人类的身体和思想如同可编程的电脑,每个人都能重新为自己内置的成功机制编程,以实现特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反馈至关重要。人们通过反复试验,在获得反馈后纠正目标,从而实现自我迭代、持续学习和成功。这种反馈机制与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反馈原理高度相似,强调了信息反馈在调整行为和实现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儒家的反思思想,如孟子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和曾子的 “吾日三省吾身”,也与这种反馈机制相呼应,表明了自我反思在心理成长和行为修正中的重要性。
在自动控制理论中,控制输入是核心要素之一,而在心理学中,这与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谋而合。俗话说 “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良好的环境选择如同合理的控制输入,能够引导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荀子在《劝学》中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无法改变环境,我们也应尽量减少环境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如诸葛亮在《教子书》中所倡导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保持与无关事务的低耦合,避免轻易产生共鸣和共振。
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巨大。《道德经》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的观点,从系统论思维角度看,强调了外界输入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影响。我们应学会分析和辨别外界输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网络。改变生活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周围的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网络。这提醒我们,要重视社交网络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塑造作用,为自己创造积极有利的社交环境。
自动控制理论还让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冲击。在大模型的冲击下,许多原本被认为是人类高级智力工作的领域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积极的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