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从马尔茨医生的发现中,我们看到人体与心灵宛如一台精密的机器,可通过外界干预实现改变。这一观点,恰似在暗示技术冲击下,人类自身存在着巨大的可塑性。
马尔茨认为人类身体和思想如同可编程的电脑,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也在不断为自己的 “成功机制” 重新编程。技术带来了海量信息,让我们拥有更多机会去明确目标,通过不断获取反馈来纠正方向。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与干扰。
正如 “环境塑造人生” 所阐述的,反馈固然重要,环境更是关键因素。在技术营造的大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社交网络错综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信息漩涡,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如今,技术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优质资源平台,也带来了不良信息的污染。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挑选适合自己成长的网络环境,就像 “良禽择木而栖”。
从控制论角度看,在技术冲击下,我们需要关注自身作为 “传感器” 的角色。自动化工程师试图用更好的传感器替代人类,这一现象预示着在硅基文明时代,人类的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原本看似稳固的高级智力工作,如写作、创作、设计、编码等,在大模型的冲击下,正急速贬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被彻底取代,我们应积极接纳这一改变,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价值。
我们要明白,虽然技术对人类生存网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我们并非完全被动。对于那些渴望改变的人来说,应重新评估自己所处的网络,寻找更契合自身发展的新网络。而对于生活顺遂的人,要珍惜现有的关系网络,意识到它们的珍贵价值。
在技术冲击下,人类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蕴含着无限可能。我们要正视技术带来的改变,在变化中不断反思、调整,利用技术的优势,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技术浪潮中找准方向,驶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