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茨医生受自动控制理论启发,将身体视为容纳心灵的机器。通过整容手术改变身体这台 “机器”,进而影响人的 “内在自我”,改变其未来的行为个性,甚至基本能力和才能。这表明人体内部存在着类似自动控制的反馈机制,就如同自动瞄准的导弹能自动寻找目标并引导自己走向目标一样,我们的大脑也是一种追求目标的机制,会自动运行以实现目标。
马尔茨认为人类的身体和思想如同可编程的电脑,每个人都能为内置的成功机制重新编程,朝着正确方向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反馈至关重要。通过反复试验 “获得反馈后纠正目标”,我们能够不断学习,实现自我迭代与持续成功。正如儒家所倡导的反思,孟子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以及曾子的 “吾日三省吾身”,都是通过反馈来修正自身行为,以达成更好的发展。
从控制论角度看,环境对人的影响极为关键。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选择良好的环境,或者远离不良环境。一切成功的教育也都围绕自动控制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控制输入展开。我们所处的环境宛如一个巨大的控制系统,输入的信息影响着我们的发展。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倘若环境无法更改,我们则需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诸葛亮教导子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淡泊与宁静,减少与无关事务的耦合。
社会网络作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影响巨大。改变生活最持久有效的方法便是改变周围的人,改变生存网络。我们常常高估了瞬间改变的力量,而忽视了生存网络这一人生中的最大变量。因此,希望做出改变的人,应仔细评估所参与的网络,寻找更适合自己人生道路的新网络;生活顺遂幸福的人,则要珍惜现有网络,对关系加倍下注。
自动控制论还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硅基文明时代,大模型的冲击使得许多原本被认为是高级智力的工作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与价值,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自动控制论的理念,更好地适应变化,实现个人与人类整体的进步。
自动控制论与人类进步紧密相连,它让我们明白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反馈机制,合理选择和优化环境,重视社会网络的作用,同时积极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