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媒体的话语霸权中,就能清晰地看到文化标签化的影子。犹太人在美国媒体中占据重要话语权,他们构建起的符合犹太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借助美国霸权在全球传播。当特朗普对这套体系表示不满时,美国媒体便给其支持者打上 “没文化” 的 “红脖子” 标签。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标签化的操作,通过将特定群体污名化,来达到维护自身话语体系和利益的目的。
在巴以冲突中,美国媒体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无视以色列非法侵占巴勒斯坦土地的事实,却给哈马斯扣上 “恐怖主义” 的帽子。这无疑是在通过文化标签化,来引导舆论,为以色列的行为背书,进而影响民众对巴以冲突的认知,加剧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对立与分裂。
“侃爷” 因 “反犹” 言论被全网封杀,也凸显了文化标签化背后的身份政治。在美国,似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文化壁垒,一旦触及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或价值观,就会被迅速贴上负面标签并遭到打压。这种现象表明,文化标签化已经成为一种权力工具,被用于维护特定身份群体的利益,而忽视了言论自由和客观事实。
美国长期标榜 “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却以自身利益为基准,大行选择性叙事、新闻 “双标” 之实。政府还肆意干预社交媒体,确保传播的信息符合美国的叙述方式。这种行为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标签化,使得不同观点和声音难以得到平等的表达,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民众被局限在符合官方或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茧房中,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也由此加深。
文化标签化通过身份政治对社会分裂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得人们不再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来判断事物,而是被各种标签所左右,形成对立的阵营。当社会被分裂成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充满误解和敌意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民主制度也会在这种撕裂中面临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文化标签化的危害,努力打破身份政治的束缚,以客观、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