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短期内国力大增,却埋下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隐患。待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延续高压政策,终使强秦二世而亡。这类只求立竿见影之效、忽视长远根基的战略短视,如同饮鸩止渴,在古今中外治理实践中不断重演。企业管理领域同样如此,柯达胶卷固守传统影像技术,对数码浪潮视而不见,最终被时代淘汰;某些企业为追求季度财报亮眼,削减研发投入与员工培训开支,看似成本优化,实则掏空了核心竞争力,在市场风向转变时轰然倒塌。短视行为如同慢性毒药,初时症状不显,毒性却随时间深入骨髓。
战略短视的深层危害远超表象。它往往在资源分配上急功近利,将资本、人才等要素过度集中于能迅速产生回报的领域,挤压对未来关键领域的战略投入。《红楼梦》中贾府钟鸣鼎食,却疏于子弟教育培养,只顾眼前享乐排场,待到树倒猢狲散,方知昔日奢华不过梦幻泡影。这映射出资源错配的致命性。更严重的是,短视行为会系统性削弱组织的预警与适应能力。当决策层目光局限于脚下,便丧失了瞭望远方风暴的视野。明朝海禁政策图一时沿海安定,却导致航海技术与海洋探索全面落后,最终在全球化浪潮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局。组织的韧性与变革能力,恰在这种对细微变化与长远趋势的持续关注中培育。
防范战略短视,需在制度与文化土壤中深耕细作。治理架构的设计尤为重要。需建立决策的长效评估体系,平衡短期绩效与长期健康指标,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核心考核维度。如西汉推行“察举制”,虽为选拔人才,但过于注重乡论声誉这一眼前可量化的指标,未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终被更注重长期积累的“九品中正制”取代,这反衬出制度设计需平衡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性。同时,决策应融入多元化视角与充分的“异议空间”。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审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意志或小团体利益主导的仓促决策。鼓励专业意见交锋,为不同时间维度的考量提供表达渠道,能有效缓冲短视冲动。
培育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战略思维是更深层的解药。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远虑”。《周易》所言“知几其神乎”,便是教导洞察事物萌发的细微征兆,见微知著。儒家经典《论语》中“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更是直接点破急功近利的危害。组织需引导成员学习历史周期律,研究兴衰案例,理解重大变革的酝酿往往始于青萍之末。这种思维训练能使决策者超越眼前报表和即时压力,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审视当下行动的意义与后果。日本战后企业普遍重视“百年经营”理念,其文化根源便与吸收东方智慧密不可分。
企业决策者当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历史上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泽被后世两千余年,其功业远超个人任期。真正卓越的战略,往往需要数代人接续奋斗方能显现其伟力。若每一任舵手只盯着任期内可抵达的港湾,航船终将在浩瀚海洋中迷失方向,或在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倾覆。抗拒短视诱惑,构建着眼于基业长青的决策机制与思维文化,是组织穿越周期、历久弥新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