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资金需求巨大且持续增长,传统依赖土地出让和银行贷款的模式日益难以为继。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系,成为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近年来,一系列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重要探索方向。这一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以期缓解政府当期财政压力,并引入市场效率。不少城市的地铁建设、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了这种模式,如某些城市成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轨道交通,不仅缩短了工期,还提升了运营服务水平。然而,项目前期论证不足、风险分担机制不明晰、政府信用边界模糊等问题也时有显现,导致部分项目推进困难甚至出现争议。合同条款的复杂性与执行过程中的变数,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契约精神和管理能力。
专项债券作为相对透明可控的融资工具,受到青睐。其发行基于特定公益性项目,以项目收益或政府性基金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相较于过去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举债,专项债券在额度管理、信息披露、资金用途监管等方面有显著进步。它有效支持了重大交通枢纽、民生保障工程等项目建设。挑战在于,项目收益的预测常显乐观,实际现金流覆盖能力存疑,部分项目仍需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或财政补贴来偿债,存在潜在财政风险。债券发行规模、节奏与地方实际投资需求、偿还能力的精准匹配仍需加强。
资产证券化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新路径。地方政府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资产,通过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工具,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有助于回收前期投入,形成投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成功试点于部分城市的优质收费公路、产业园区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但该模式对底层资产的质量、收益稳定性要求极高,操作过程复杂,涉及资产评估、税收安排、投资者权益保护等多环节,门槛较高,目前推广范围相对有限。资产筛选和定价机制的科学性亟待提升。
面对创新模式的复杂性,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迎来考验。如同《管子·乘马》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城市发展需要稳固基础。融资创新如同治理大川,既要开渠引流引入活水,又需筑牢堤坝防范风险。不少地区仍存在路径依赖,过于倚重土地财政,当市场波动,财政收入便大幅缩水,影响债务可持续性。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即使有好的项目构想,也因信用评级较低、项目吸引力不足而难以获得足够融资,区域发展差距可能因融资能力差异而进一步拉大。信息不对称亦导致监管难度增大,隐性债务风险如暗流涌动,需要更精准的财政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市场环境的变化增添了融资难度与成本。宏观经济增速换挡,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趋于谨慎,对地方融资项目审批更严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整体融资成本随市场波动,增加了财政支出的不确定性。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仍在进行中,其与政府信用的边界尚未完全厘清,部分平台公司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惯性思维和操作模式,为规范管理带来干扰。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的热情亦受到经济周期和行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这些挑战要求地方政府具备更前瞻的视野、更专业的能力和更严格的自我约束。融资模式的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工具。它需要精密的制度设计、透明的操作流程、有力的执行监督以及持续的风险评估。地方政府需要在激发市场活力与恪守财政纪律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传承古代治国理政“量入为出、无敢或失”的财政智慧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工具,构建起既具韧性又富效率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方能支撑起长远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