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企业税负与土地出让收益构成两大支柱。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及各类附加费项,构成地方财力的重要支撑。同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获取建设资金,并通过多种土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落地,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财政依赖”。两股力量相互交织,其平衡点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生态与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运营成本中,税费负担占据显著比例。制造业企业尤其面临原材料、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压力,税费支出直接影响其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能力。部分重资产行业,如机械制造、化工生产,固定资产投入巨大,其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负担不容小觑。当税收压力持续挤压利润空间,企业或选择缩减规模,或被迫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区域迁移,导致地方税基流失与经济活力下降。古人所谓“放水养鱼”,税负适度方能涵养源头活水。
地方政府为缓解企业压力,刺激地方经济增长,常采取土地相关补贴政策。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税收返还与土地款分期缴纳等形式较为普遍。沿海地区某高新技术产业园,曾以低于基准地价30%的价格定向出让土地给重点引进企业,并承诺投产五年内按比例返还部分增值税地方留成。这类补贴短期内快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拉动就业与配套产业发展。然而,土地资源的低价消耗,本质上是财政机会成本的转移支付。《管子》言“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财政资源的可持续性需长远考量。
土地财政补贴依赖症埋藏多重隐忧。一方面,协议地价与市场价值差额构成实质财政补贴,长期看削弱地方财政健康度;另一方面,依赖土地优惠吸引投资,易导致产业同质化与低效产能重复建设。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以获取低价土地为投资首要目的,套取补贴后实际投入不足,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形成一种“政策寻租”怪圈。东部某省审计报告曾揭示,超过两成的受补贴企业未完成约定投资强度,形成“圈地”现象。
平衡企业减负与财政稳健,需优化税收结构与补贴模式。增值税留抵退税常态化、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直接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效果优于单一土地补贴。探索基于企业实际贡献度的差异化补贴机制,例如将研发投入强度、单位土地产值、吸纳就业规模等指标与补贴力度挂钩,引导资源向高效率、创新型主体集聚。江浙部分县市试点“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据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能耗等指标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包括土地使用税减免梯度政策,成效初显。
土地财政转型需开拓多元财源。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土地供应渠道;完善房地产税立法,逐步培育稳定地方税源;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实体经济税基。唯有建立更可持续的地方财政体系,才能真正为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税费环境。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能有效规范政府征税行为,减少随意性征费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周礼·天官》强调“以九赋敛财贿”,体现古代对财税征管规范的重视,其精神内核于今仍有启示。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晰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地方主体税种,摆脱对土地出让收入的过度依赖。同时,完善企业税费政策传导机制,确保减税降费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唯此,企业税负与土地财政方能摆脱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走向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