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而中国儒学,作为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体系,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贡献。
当今世界,陷入了现代性困境之中。人本主义的过度发展放纵了人的欲望,资本为解决生产过剩催生的消费主义,使人类陷入未实现欲望的煎熬与实现后空虚的恶性循环。经济下行时,这种精神上的苦闷更是加剧,如我国所谓的 “内卷” 现象,各个行业在强烈内耗中走向衰落。在这样的全球困境背景下,各国都在探寻出路。
中国儒学的 “重德修身” 理念为控制欲望提供了一种思路。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节制欲望是众多人类学说的重要美德,西方依靠宗教,而中国则有儒家。儒家倡导人们克制自身欲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升华。当世界在欲望的泥沼中挣扎时,这种理念无疑是一种珍贵的智慧源泉。例如,在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时,儒家思想提醒人们回归到对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的追求,避免被无尽的物质欲望所吞噬。
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儒家思想也有着独特的价值。中国曾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时期,从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挫折,到五四运动时对自身文化的彻底批判,甚至出现废汉字等极端想法,孔子也被当作落后的 “背锅侠”。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以儒家的阳明心学为根基进行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保留了儒家思想文化;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摒弃儒家思想,且都步入了发达行列。这表明儒家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发展模式下,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力,能够与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它所蕴含的家族观念、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理念等,可以为其他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我们应正确认识儒家与科学的关系。不能因中国古代未率先产生科学就怪罪于儒家。事实上,全球众多文明都未产生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的诞生需要希腊那样集齐逻辑、数学、理念论等多种复杂因素,且直至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学说促使理论与实验结合才催生了近现代科技。儒家思想更多地关注于人的道德、社会秩序等层面,与科学属于不同的领域,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的瑰宝,我们应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类应对现代性困境、构建和谐多元的全球文明格局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