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消费主义如同一只凶猛的怪兽,肆意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与社会的资源。随着世界各国陷入现代性困境,人本主义对欲望的过度放纵,资本为解决生产过剩催生的消费主义,让人类从物质匮乏的泥沼踏入精神苦闷空虚的荒原。经济下行的压力更是加剧了这种煎熬与苦闷,内卷现象在各个行业蔓延,如同一场无休无止的恶性竞赛,每个参与者都疲惫不堪却又难以脱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家思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为对抗物质至上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儒家倡导重德修身,其中节制欲望是重要的理念。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节制欲望在众多人类学说中都被奉为美德,西方依靠宗教,而中国则凭借儒家思想。儒家深知欲望若不加节制,会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例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不断追逐物质的获取,以为物质的堆砌能够带来满足感,然而实现的欲望往往只带来短暂的快乐,随后便是更深的空虚,就像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中打转,无法自拔。而儒家价值观提醒人们回归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富足,不被物质的诱惑所左右。
当一些人将国内面临的困境归咎于儒家思想清算不彻底时,实则是对儒家的误解与偏见。国家对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如举办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以及设立孔子学院等举措,一方面是出于凝聚民族精神与文化输出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应对现代性困境时,儒家思想或许能成为一味解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困境,从哲学层面源于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从社会经济学层面源于资本主义,而其根源都是人的欲望放纵。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个人的修养与品德的提升来克制欲望,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儒家与科学并非相互冲突。有人指责儒家导致中国古代未产生科学,这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的片面观点。全世界众多文明中,仅有希腊具备产生科学思维的部分必要因素,且直到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学说促使理论与实验结合才诞生近现代科技。中国古代文明将世界本质归结为道,落实在德性和宗族,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智慧。我们应在学习其他文明长处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
回顾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从列强侵略、割地赔款到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军阀混战,民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痛苦与迷茫中,人们曾矫枉过正,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当作替罪羊加以否定,甚至出现厌弃汉字等极端行为。然而,日本明治维新以儒家的阳明心学为根基,成功实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保留了儒家思想文化;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摒弃儒家思想,且都步入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行列。这充分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强大的生命力。
在消费主义汹涌的浪潮中,我们应以儒家价值观为指引,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精神富足的培育。通过修身养性,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不被消费主义的怪兽所迷惑。在社会层面,儒家倡导的和谐、礼义等观念也有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文化,让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从而走出物质至上主义的迷障,迈向精神富足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