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破除私心,当有道心:以超级欲望领导心魔

破除私心,当有道心:以超级欲望领导心魔

道家有言:“荡涤玄鉴。”铜镜若染锈,用水擦拭是无效的,因为铜锈源自氧化,与水无法根治。这与禅宗神秀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异曲同工之妙。神秀的“拂拭”用的是比喻,但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清除人心上的尘埃,真正达到心境的澄澈?

修行的核心:拂去尘埃。

各家思想对此有不同的解答:

• 道家认为要“致虚极,守静笃”,通过极致的虚静还原心性的本然。

• 儒家提出“人心死,道心彰”,用道义取代私欲,使得内心纯净无私。

• 佛家教导“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直指去除执念,见真如实相。

然而,这些思想的终点并非无欲,而是如何转化欲望,让人从迷失中走向觉醒。

用更大的欲望领导内心。

修行并非戒绝欲望,而是以更大的欲望统领心魔。人本性中的欲望无法消除,但可以升华——将零散的“小贪、小嗔、小痴”整合为一个超级欲望,以此驾驭内心,逐步瓦解杂念。

比如:

• 佛陀的欲望是度一切众生,这是一种无限慈悲的大愿。

• 耶稣的欲望是爱所有人,以博爱超越个人私欲。

• 王阳明的欲望是成为圣人,他以此为志,不断修心立命。

欲望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立志。当人确立了一个更大的愿景,如成佛、成圣、行仁、度众生,这种“超级欲望”会占据内心,让琐碎的欲望无处立足。

建立超级欲望的过程:立志。

所谓立志,就是明确内心的大方向、大目标。立志需要:

1. 大贪:贪图智慧、仁爱、觉悟,超越世俗物欲。

2. 大嗔:对邪恶、无明、狭隘的愤怒,激发内在力量。

3. 大痴:执着于追求真理,用专注的痴迷取代盲目执念。

当“大贪”“大嗔”“大痴”形成合力,内心的小欲念自然被压制,逐步化解。人不再为琐碎的杂念所困,而是为宏大的目标全力以赴。

最后的启示。

“破除私心,当有道心”,并非简单的舍弃欲望,而是以道义和大愿为核心,将欲望升华为推动人生的力量。真正的修行不是无欲,而是用超级欲望领导心魔,从而成就心境的清明与人生的高远。

这是一场对内心的彻底革命,也是走向大道的根本之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