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黑吃黑逻辑下的AI监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宛如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就如同人类用火的历史,火既能带来温暖与安全,烹饪食物,也能成为具有破坏力的武器;AI 同样如此,它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科技突破困境,推动各行业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风险与争议。
从经济学中的 “走私者和浸信会” 框架来看,AI 监管领域正呈现出一种 “黑吃黑” 的逻辑。一方面,有像浸信会教徒般的群体,他们以作家和科幻小说导向的人为主,极力描绘 AI 可能带来的末日、死亡等可怕景象,呼吁对 AI 进行严格监管,以防止其失控对社会造成破坏。而另一方面,存在着类似私酒贩子的角色,他们并非是制作盗版 AI 的人,而是那些企图直接攫取监管权的大公司和首席执行官。他们通过利用人们对 AI 的恐惧心理,推动政府建立类似银行业多德 – 弗兰克法案的规定,使得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翻越监管墙,进而形成永久性的卡特尔,垄断 AI 的发展权,将其他新创企业排除在外,扼杀创新活力。
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同过去面对技术发展时的态度一样,不能因为害怕坏人利用技术而放弃技术这一 “火种”,而是应该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AI 作为人类智能的延伸,与人类形成共生关系,能逐步提升人类的智能水平,帮助我们解决从日常生活安排到重大科技难题等各类问题。它为药物开发者、艺术家、思考者等提供了新的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边界和能力,是推动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AI 监管变得至关重要。我们既要防范 AI 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自动化武器等问题,也要警惕 “黑吃黑” 逻辑下监管权力被滥用,阻碍 AI 健康发展的情况。监管政策的制定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既要听取那些担忧 AI 负面影响的声音,也要防止少数大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劫持监管进程,确保 AI 技术在公平、开放、安全的环境中发展,让其真正成为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而非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