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概率论下的偶然与必然

概率论为我们揭示了世界运行的一种奇妙模式,其中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构成了生活的复杂图景。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基础学科常常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研究,以及天文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在短期内看似毫无用处,甚至没有明确的应用目标。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学以致用观念相悖,然而,一旦科学家陷入 “学以致用” 的陷阱,过度关注应用,就会被无数实际因素所束缚,难以拓展思维的边界,从而无法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半途而废,牛顿若以登上月球为出发点,其思维或许也难以拓展至宇宙维度。这看似偶然的结果,实则受到了实用主义思维这一必然性因素的影响。
实用主义不仅限制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导致了我们的短视。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而庄子却指出其可制成小舟浮游江湖,这表明对事物有用性的判断往往受限于当下的认知和实用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只看到事物眼前的价值,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长远的意义,这是实用主义充斥内心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这看似被实用主义主导的世界中,兴趣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另一条道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难以通过既定的计划实现,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兴趣驱动。天才们往往隐藏在普通人之中,安静地探索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不受实用主义的过多干扰,更有可能在偶然的探索中发现必然的真理。
再看历史的长河,经验在少数群体中沉淀。无论是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还是刘邦以沛县人才起事,朱元璋以凤阳兄弟成就霸业,这些成功案例看似偶然,但从更大的历史视角来看,又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当一个地区或团体建立了培养和传承人才的传统,经验得以积累,便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在现实人间,无论是个人的发展,如从小镇进入上海写字楼,还是团队的成就,如名臣良将的崛起,都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背后遵循着概率论的规律。一个人的家庭、性格、时代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其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宏观层面看,这些因素的组合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我们民族注重学以致用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与犹太人相比,华人在科学研究上更倾向于追求实用和功利的目标,而较少纯粹地出于兴趣进行深入探索,这使得我们在诺贝尔奖这一领域的成果相对较少,看似偶然,实则是思维模式这一必然因素在起作用。
总之,在概率论的视角下,我们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我们应突破实用主义的局限,培养兴趣,尊重概率规律,在偶然的机遇中把握必然的趋势,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实现自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