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培养人才还是塑造未来的创造者?

关于人才培养的讨论从未停歇,而我们究竟是在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还是在塑造未来的创造者,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深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秉持着学以致用的观念。然而,这种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基础学科的研究往往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应用的方向,甚至未来的用途也不明确。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了无尽的宝藏。一旦陷入学以致用的陷阱,科学家们就会被无数的应用因素所束缚,难以拓展思维的边界,无法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
实用主义还会导致短视。我们常常以眼前的利益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就像惠子看待大葫芦一样,只看到它当下不能直接用于装水或做瓢,就认为它没有用处而打算砸掉。然而,庄子却指出,大葫芦可以做成系在腰间的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有着别样的用途。同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如果只注重当下实用的技能,而忽视了对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我们可能会错失许多潜在的创造者。
西方学界很早就认识到务实和务虚的关系,他们的科学家能够在纯粹的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我们往往将实用视为终极目标,前赴后继地陷入这个陷阱。其实,我们应该像庄子所说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那样,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有用和无用的关系,给那些看似无用的探索以空间和支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不是通过计划就能实现的。未来的人才衡量标准或许会发生改变,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地看待人才,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天才可能就隐藏在普通人之中,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默默探索,而不是被传统的人才观念所束缚,去追求那些被大众认可的所谓 “有用” 的目标。
从历史经验来看,许多成功的团队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选拔人才,通过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培养出了众多能成事的人。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更多的是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琐事,遵循着概率的法则,他们与科学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民族中注重学以致用的思维,使得我们在诺贝尔奖等领域的成就相对较少。孩子们读书往往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鼓励对未知的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仅仅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更要塑造能够引领未来、创造新知识和新价值的创造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