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跳出学以致用的陷阱

“学以致用” 似乎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然而,我们却未曾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隐藏的陷阱,限制了我们在科学、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发展。
从基础学科的研究来看,其往往被视为 “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实际应用价值,甚至未来的用途也不明确。例如量子力学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研究,以及美国发射的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对宇宙起源的探索,这些耗费巨资的项目短期内毫无回报。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不断拓展,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力量。一旦科学家陷入学以致用的陷阱,他们就会被无数现实因素所束缚,只为追求 “能用”,从而无法纯粹地进行探索,限制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拓展。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牛顿的宇宙探索,若从实用出发,或许就无法达到如此深远的科学成就。
实用主义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是个陷阱,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导致短视。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而欲砸之,而庄子却能看到其可做成小舟浮游江湖的大用。这表明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从当下实用的角度出发,否则会错失许多潜在的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实用主义也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往往被定义为具备多线程缜密思维天赋并积累了某方面经验的人,他们忙于处理琐事和协调关系,却难以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科学家。“繁巨之才” 虽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与科学家所需的专注探索精神有所不同。
中国数千年来受学以致用观念的影响,这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紧密相连,也成为了难以挣脱的枷锁。相比之下,西方学界早已清晰认识到务实与务虚的关系,众多西方科学家取得了辉煌成就,并非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他们避开了学以致用的陷阱。庄子也曾提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应从更大的系统去看待有用与无用的关系,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去接纳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与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事业往往难以用既定计划去实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或许会发生改变,我们应尊重那些源于兴趣而默默探索的人,无论是天才还是隐藏在普通人中的探索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验在少数群体里沉淀的历史现象,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多种路径和因素。
我们不能再盲目地陷入学以致用的陷阱,而是要学会跳出这个局限,去追求那些看似无用却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知识和探索,让人类的文明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