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大小之辨:道德与物质的选择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大小之辨,尤其是在道德与物质的选择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揭示了世人的鼠目寸光。蜩与学鸠满足于眼前的小利,在榆树、枋树间穿梭,却无法理解大鹏深蓄厚养、直上九霄的追求。这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追逐物质的享受,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忽视了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修养。他们在物质的小利中迷失自我,如同小人只关注表面的、广度的东西,而不知生命有深度。
然而,庄子并非是简单地让我们追求物质上的 “大”,而是在教我们一种选择的智慧。在可以选择大的时候,尽量不要取那个小的;当外在没得选时,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泰然。孔子也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或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强调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更是明确地指出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可见,先哲们都在强调选择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态度,在道德与物质之间,应更倾向于道德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在物质与道德的大小之辨中,我们还需分清主次本末。《大学》里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不要舍本逐末,不要颠倒因果,不要抓小放大。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追求物质而丧失了道德底线,那便是得不偿失。就像那些只关心短期利益、只关心男女之事的人,他们的生活看似丰富多彩,实则空虚无聊。而真正有追求的人,会在道德的指引下,追求更高尚的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庄子以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 为例,说明了大小之知的空间义;又以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 等对比,阐述了大小之知的时间义。在广宇悠宙之中,我们所认为的 “大” 可能并非真正的大,而我们所忽视的 “小”,也许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因此,在道德与物质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物质的多少或道德的高低来评判大小,而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和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
在追求道德修养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警惕周围的小人。孔夫子说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并非是歧视女性或贬低小人,而是强调他们可能会对我们的选择和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像孟母三迁一样,远离那些会影响我们的人和事,不要和他们共鸣、共振、共利、共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与物质的选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