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从家庭环境来看,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乐观、自信、善良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理解和支持,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在与人交往中也更懂得关爱和包容他人。相反,在一个充满争吵、暴力和冷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焦虑,甚至具有攻击性。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负面的情绪氛围中,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校环境也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学生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种氛围会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开朗、友善的人格特质。而在一个充满欺凌和暴力的校园环境中,受欺凌者可能会变得胆小懦弱、自卑抑郁,而欺凌者则可能会养成霸道、自私、冷漠的性格。
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一个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环境,会让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和秩序,从而培养出责任感、正义感和公德心。相反,在一个充满暴力、犯罪和不公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变得冷漠、自私、麻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庄子的 “大小之辨”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庄子笔下的蜩与学鸠,因为生活在狭小的环境中,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暂的快乐,缺乏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对生命深度的思考,所以显得鼠目寸光、见识浅薄。而大鹏则能超越平凡的环境,追求高远的境界,展现出宏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这启示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对环境的认知与选择,会深刻影响我们的人格和人生态度。如果我们长期处于一个低俗、浮躁的环境中,只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就容易形成浅薄、功利的人格;而如果我们能像庄子所倡导的那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超越世俗的束缚,就能塑造出高尚、豁达的人格。
此外,“孟母三迁” 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迁居,最终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孟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格,就必须为自己或他人选择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远离那些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