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基础需求之上的人格培养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格的培养便成为了人生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如庄子、孔子、孟子、老子等,早已在他们的思想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庄子通过《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揭示了世人的鼠目寸光和缺乏灵性追求。他教导我们在选择时应尽量追求大的、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短暂的感官刺激。当我们能够超越世俗的小知小见,追求远大的境界,如大鹏般深蓄厚养、直上九霄,我们便能踏上逍遥游之路,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这种超脱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泰然。
孔子则强调,不能做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或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的人,要警惕小人之心。小人往往心量狭小,只关注表面的、广度的东西,而忽视了生命的深度。他们颠倒黑白,把大当成小,把小当成大。而真正的君子应具备仁、智、勇的品质,有独立的人格和守正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关心社会、国家和他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孟子主张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提醒我们要分清大小,做出正确的选择。他提倡的大丈夫精神,要求我们培养正直高尚的浩然之气,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将个人的命运与天下的兴亡紧密相连。
《道德经》中提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告诉我们在追求人格提升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嘲笑和阻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动摇。要效法成功者,学习他们不被心魔所困,不被小人所影响,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付出努力和汗水,成就一番事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识别身边的小人,不要与他们共鸣、共振、共利、共情,避免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审视自己,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食色等基本需求上,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努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广度、有担当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